本文认为,无论从实际供应的变化还是从预期供应的变化看,粮食储备的增量与存量都可能影响当年粮食市场价格,并且可能解释某些不能用生产和进出口数量来解释的市场价格变动。在无法直接获取粮食储备总量的情况下,比较准确地估算粮食储备规模的变化,进而分析储备规模变动与粮食价格变动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粮食储备平衡粮食市场长期供求波动与价格波动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比较正确地认识粮食安全形势,制定更符合实际的生产、贸易与储备协同的粮食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长期趋势下,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保障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同时更为灵活地借助贸易手段实现国内粮食市场的总量与结构平衡。但是,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与价格仍然出现数次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波动,并且有些价格波动似乎与理论预期的方向并不一致,例如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产量停滞但价格持续上升,而本世纪初大幅度减产而价格却持续低迷。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低于历史最高峰10%甚至更多而净进口也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供应并没有出现短缺,到2003年年底以前粮食市场价格都没有上升。这一现象通常被解释为农民存粮逐渐释放的结果。显然,粮食储备量,包括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在粮食供应和市场价格的变动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估算包括农民存粮在内的粮食储备总量及其变动,有助于预测今后若干年内粮食总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可能变化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生产、储备和进出口政策。
目前不仅对农民存粮的数量及其变化缺乏令人信服的估计,对各级政府储备规模及其变化同样缺乏权威数据。因此,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考察包括农民和政府储备的年度变动总量,即同时考察粮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粮食供求平衡表的框架下估算粮食储备的年际变动,进而计算粮食储备存量的变化并分析粮食储备总量及其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遵循这一思路,本文运用粮食供求平衡表,通过一定的假设和约束条件模拟粮食的年度消费量,从而估算粮食储备变动;在此基础上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储备变动与价格变动的关系,明确粮食储备影响市场价格的机制,进而探讨相关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取向。
二、对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估算
现有的粮食平衡表都是利用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的统计数据构建的(公式1),经过调整,储备变动量作为平衡项,即其他各项抵消以后的余值(公式2)。
年初粮食储备总量+当年粮食生产总量+当年粮食进口总量=当年粮食消费总量+当年粮食出口总量+年末粮食储备总量(1)
当年粮食储备变动量=粮食产量+净进口量-消费总量(2)
(一)估算粮食消费和储备数量的原则、假设和约束条件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粮食总产量与进出口总量的数据取自于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可以认为基本准确。但是,消费数据出于不同的来源和估算结果,各种研究的差异很大。首先,生活消费的数据一般根据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得到的人均资料推算,不仅人均消费数据的调查数据因统计口径、计量单位等因素与生产统计存在系统误差,而且存在城乡居民住户的记帐误差、适用城乡人口总数及其比例等问题。其次,生产性消费的数据估算更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如粮食实际播种面积与实际播种量、畜牧业和渔业的产量及饲料转化率、消耗粮食的工业品产量及粮食利用率,等等。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各环节的损失总量难以估计,粮食消费总量的分类估计可能与实际不符,存在很大偏差。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年度粮食库存变动必然也有很大偏差。
上述情况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分类估计粮食消费存在一定困难,不一定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根据一定假设条件估算消费总量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率,结合对库存变动的假设,在粮食平衡表的框架内同时模拟粮食消费总量和库存总量的变化。通过这种简单但可能有效的途径,也许可以对估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粮食消费总量的变化以及净进口的需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粮食消费具有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消费(包括口粮和饲料粮)增长速度不同。参考住户调查提供的数据,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均食品消费量增长很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进入90年代以后基本停滞。因此,结合人口增长状况,下面的模拟中假定粮食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978-1984年期间为3%~4%,1985-1990(或1993)年期间为2%,以后降为1%。
假设2:粮食储备规模在一定条件下会显著影响粮食价格,因而可以从价格的显著变化推论储备存量(包括农户储备总量)已经发生的变化。如果连续数年粮食储备的规模持续下降,粮食市场价格就可能大幅度上升,而且这种上升不能完全用产量的变化加以解释;反过来,粮食储备量数年的持续增长则可能导致市场粮价大幅度下降,尽管粮食产量并未显著增加。因此,1978-1984年期间粮食库存总量应当显著上升,导致1984年出现卖粮难和1985年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到1993-1994年粮食库存应当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引发连续3年粮食收购价格上升(累计达100%)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实施;到1996年粮食储备总量应当再次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1996年年底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1996年以后应当有相当一段时间粮食储备继续增长或保持在高水平上,以至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到2003年年底,粮食储备总量已明显减少,也许已经下降到1993年水平,因而再次出现类似1993年年底曾发生过的粮价大幅度上升。
1993年和2003年两年年底都经历了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如果假定市场价格反映了包括库存总量在内的供求关系,也许可以暂且假定这两个时点上的全国库存总量比较接近;粮食市场价格1993年年底大幅度上升,而1996年年底大幅度下降,应当可以认定这三年期间的总供给(生产+进口)远远大于总需求(消费+出口),因而库存总量大幅度增加。如果能够假定粮食的国内总消费量大体稳定或稳步增长,同时假定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基本可靠,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假设,结合向过去年份的延伸,经过反复修正,在宏观层面上近似地勾画出过去若干年的粮食平衡表,推算出年度库存总量的变化,甚至粗略估计出现有库存总量。
根据上述假设,模拟步骤描述如下,且模拟结果应当满足下列约束条件:(1)2003年年底与1993年年底粮食储备总量大体相等,表明10年当中生产和进口总量等于消费和出口总量;按照1%的消费年增长率,可以估算这10年期间各年度消费总量、储备变动总量和累计储备变动;1993年到1996年期间储备总量应当明显增加,其后仍有数年持续增长,然后大幅度下降。(2)从1990年(或1993年)向后根据对粮食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的不同假设倒推各年度消费总量和储备变化,1978-1984年期间储备应当大幅度增长,随后几年则明显减少,再以后若干年变化不大,而1993年前后有明显下降。
(作者:苗齐 钟甫宁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