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记者就粮食问题走访了东北三省以及江西、安徽等农业大省,与基层干部、粮食专家广泛交流,部分人认为,国家对粮食调控过于谨慎,粮食“不安全”的担心被“放大”。应让粮食褪去“特殊商品”的身份,还原作为商品的本来面目。现阶段,对于粮食的调控应逐步由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以市场调控为主、行政调控为辅的手段。
全国出现粮食既增产又涨价
据农业大省江西和安徽的价格监测部门监测显示,近期两省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以小麦、食用油和肉蛋价格上涨幅度最大。
粮食市场的这一轮涨价现象并非安徽、江西独有,全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增产为何还涨价?记者调研发现,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际市场的拉动。小麦减产使得美国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从2006年9月中下旬开始领涨,带动玉米、大豆价格上涨。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并带动国内市场随之上涨。
其次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江西省粮食局局长熊根泉认为,当前粮价上涨不是由于没粮,而是粮源都被国家掌握了。仅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周转粮在内,仓库里还有粮食约90亿公斤,这个库存量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大量粮源被国家控制,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市场供应量不增反减,“增产涨价”也就形成了。
再次是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粮食消费量增加。伴随着能源短缺刺激起来的生物能源热潮,玉米作为燃料乙醇的最大来源已经被赋予新能源的属性,其需求量正持续大幅度增加,加剧了供需缺口。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些情况拉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加上气候原因使新玉米大规模上市延迟,加工企业抢购粮源,玉米价格便扶摇直上。
粮食自给能力显著增强
2004年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出现了重要转机,当年粮食单产和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775亿斤,粮食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消息表明,2006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9亿吨。
安徽省政府参事、农业问题专家何开荫认为,粮食安全广义上包括人的食用、加工和饲料等三方面的安全,其核心问题是指人的食用供给安全,即口粮安全。何开荫认为应主要抓城市人口、学生和军队的粮食供应,粗略估算,一年有1700亿斤至1900亿斤的口粮供应就能保证市场稳定了。
何开荫分析说,口粮是以稻谷和小麦为主,以最近几年中粮食产量最低的2003年测算,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为1.6亿吨和0.86亿吨,按50%的商品率,市场上的稻谷和小麦两个品种供应量在1.2亿吨以上,这足以保证口粮供应。另外,为预防突发事件、灾害等造成的临时短缺,按照国际惯例粮食储备大约为消费量的18%,也就是说,年储备量保证在342亿斤以上就能稳定市场了。应该说,这几年国家粮食储备是充足的。
有专家认为,总体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改变,但随着土地政策的偏紧,土地浪费的现象有所遏止。随着科技的不断增强,粮食的单产也在不断增加;水利条件如果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不安全”推论缺乏事实根据
现在有两种粮食“不安全”的观点较为盛行,一是灾荒论,二是国际强国封锁论。一些专家认为,这些观点放大了粮食的不安全性,给人危言耸听的感觉。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刘笑然所长认为,中国这么大,部分地区出现灾荒,是自然规律,不必惊慌。比如今年四川全省普遍受旱,粮食大约减产100亿斤,但2004年和2005年全国粮食增产超过了1000亿斤,2006年总体上仍比上年增产。
国家粮食局丁声俊研究员说,从长远看,国际上不会进行粮食封锁的。一是经济上对本国不利,实行封锁,出口减少,损害了出口国农民的利益;二是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因此,解决粮食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他认为,适量进口粮食在经济上是合算的,适量进口粮食也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要求。
刘笑然说,其实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是市场的正常行为。如果供应紧张,价格必然升高,就会刺激农民种粮,从而提高市场供应能力。从2003年的产量下降,到2004年、2005年的粮食大幅增产,说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是有保证的,市场恢复能力是强劲的。
全国选出200个粮食大县进行财政支持
专家认为,在基于粮食安全不必过于担心的前提下,应适时、适度调整国家有关政策。何开荫建议,一是要继续用好中央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对农业实行补贴;二是选择有条件的粮食大县,集中保障粮食生产。他认为,全国选择200个粮食大县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把国家有限的财政补贴集中到这些粮食大县上,加大对粮食大县的各项财政支持,让他们安心生产,而对于其他地区则完全放开,让他们自主生产和经营;三是粮食收购价格予以放开,让市场决定价格,对种粮农民实行价格补贴。他认为,现在的托市收购保护了农民利益,但扭曲了市场价格,从长远看,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四是对于口粮以外的粮食问题,应该转变思路,大力发展牧草业,以解决畜牧业与人争粮的矛盾。他认为,我国有10多亿亩山场、草原,这些地方应该充分利用。
许多基层的领导干部普遍认为,过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来解决粮食生产,现在未必有效,将来也许会适得其反,粮食问题最终还要依靠市场本身来解决,因此加大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记者:葛如江 林艳兴 王建威 来源: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