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中国的粮食价格大幅攀升27%。饲料价格上涨,养猪的成本自然也高了,猪肉价格随之贵了17%。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之下,当月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大涨1.9%,远超过10月份的1.4%和今年以来1.3%的平均值。
虽然人民银行等官方机构低调处理这一数据,但不少外国投行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纷纷调高了明年的通胀目标。他们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达到2.5%以上,甚至可能超过3%。
最近几周来全球粮食,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价格都在上扬。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指出,这有供求方面的因素,比如澳洲小麦收成不佳,泰国稻田被淹,还有玉米被拿去提炼乙醇作为汽油的替代品。在中国,乙醇的使用日趋普遍,另外玉米的收成似乎也不及往年。还有其它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粮食上涨还需要从粮食收购体制和政治考量上找原因。
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已经开始」,瑞信的亚洲经济学家陶冬表示。国家希望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而改善农村收入是今後十几年的国策。
陶冬指出,温家宝总理之前去超市察看食品价格,并去低收入家庭访问。从温总理此举可以看出,北京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注意防止食品价格上升过快让大众承担不起。因此未来中国食品价格上升应该是一个趋势,但不会急速上扬。
城镇消费者已经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周四公布的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当期物价满意度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到第四季度,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占比仅为10.8%,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食品价格上升,也会直接影响到香港。香港大约有60%的食品从大陆进口,加上市场预测人民币明年预计升值3%到5%,香港明年通胀上升压力增大。
**出口和银行可能受影响**
除了食品价格以外,劳动力的价格也在稳步上扬。之前企业通过扩大规模,牺牲利润率来压低成本,但随着钢铁等产业供过于求的现象开始缓解,要素价格上涨很有可能在成品价格中反映出来。
成品价格上涨将在出口中反映出来。瑞银的亚洲经济学家安德森认为,出口行业将因为中国通胀上升而受损。考虑到中国出口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足够大,它们可以将一部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海外消费者,中国有望开始出口通胀。
安德森还指出,考虑到目前银行储蓄利率还不到3%,如果通货膨胀明年超过银行利率,这就意味着实际利率将为负数。央行很有可能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改变这一情况,同时也给火热的国内股市降温,但未必会同时以同样的速度提高贷款利率。这就意味着银行利差减小,利润率可能会下降。
大豆、玉米、大米,看似和金融、服务、出口等行业关系不大,由于它们处在行业链的源头,在国民经济中可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放大效果。粮食上涨的影响还将不局限在中国,大洋彼岸的消费者都会感受得到中国通胀的压力。不过专家也指出,3%的通胀率还是相当温和的,依然看好明年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