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谈国储小麦抛售:老虎如何出笼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2-25  
     当今年新小麦上市,中储粮收储了4300万吨的小麦,听到这个消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收得太多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中国目前小麦库存分布的现实。

     虽然美国农业部把中国的2005/2006年期末库存估计为3489万吨,但实际的水平可能会更高一些,大致保持在4500万吨-5000万吨之间,但是我国小麦库存结构与其他大宗性的农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小麦的国储和省市县三级储备占了一大部分,大致比例是65%左右,而真正能够在市场上自主流通是商品粮、加工存粮和农民们的余粮,这部分小麦的量大致占总库存的35%左右。换句话说,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并对价格产生调节作用的存粮总量大致为1600万吨左右。新小麦收获之后,有一个后熟期,所以往年每到小麦收获的时候,加工企业基本用老粮库存来度过这一到两个月的“空挡期”。但是今年中储的过份收购却打乱了这一正常环节。

     中国每年国内小麦的使用量大致为1.05亿吨小麦,折合每月消耗量为875万吨,而中国在小麦收获之后能够动用的小麦库存当时仅为1600万吨,正好能用两个月。中国黄淮地区小麦的平均收割期在6月1日前后,所以我们看到在7月底的时候,小麦供应发生紧张,这时候,郑州强筋小麦的期货价格平地拔起,开始向上突破。从中国小麦的平衡表上看,中国小麦并没有太多的供应短缺,但是紧平衡状况有目共睹,中储粮强力入市干预,导致小麦的平衡关系更加脆弱。

    中储粮收购的真实目的和具体效果目前尚在争论之中。但这4300万吨的小麦确确实实象老虎一样被关进了笼子,而今,临时收储的小麦如何出库,以及未来对市场的影响引起业内极大的关注。

     首先的判断是无论以后小麦怎么“拍”,小麦价格都不会出现大幅回落。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一是因为中储的临时收购导致了小麦成本的提高;二是因为中储粮本身“顺价销售”的要求。这几年国家实行的农业“三补”政策降低了小麦的生产成本;农民由原来的集中销售转变为常年销售,小麦的存粮于民降低了小麦的仓储成本;加工企业在各地兴起,采购半径的缩小降低了小麦的流通成本;而现在,由于中储粮的收购,这些成本都要算到小麦的销售成本中,再加上中储粮的企业利润需求,因此本年度,小麦的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形。

    第二个判断是中储粮可能要尽快把临时库存释放出来。因为根据测算,在12月底之前,往年的结存可用库存和今年市场上的4300万吨新粮将基本消耗完毕,明年小麦市场急等着中储的“米”下锅,如果抛售不及时,有可能导致小麦价格再度暴涨。

    第三个判断是中储粮的收购导致了国内产销区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加大。比如往年河南是小麦的外运省份,而山西等省是小麦的输入省,而今年由于中储的收购,导致各地(包括山西省)的小麦向河南省作反向流动,即使中储粮后期加快抛售力度,但仍不会彻底解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在明年春季,这些地区小麦供应紧张局势将慢慢体现出来。

    4300万吨的临时储备,关进笼子里的时候是只“老虎”,而放出来的时候居然成了国宝级的“大熊猫”,中储粮的戏法变得很“精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