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如何认识当前的国内粮食形势(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0-25  
     200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的预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49000万吨。在上一个粮食周期性当中,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了长达七年之久的供大于求的压力,经过连续几年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到2003年时粮食产量降至了43069万吨的较低水平。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在粮食库存压力得到缓解,特别是全国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粮食生产措施,粮食生产再一次受到了举国上下的重视,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的大幅度的回升。如果不是今年重庆和四川等省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全国的粮食产量很有可能接近5亿吨水平。也就是说“十一五”粮食产量目标,在2006年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的可能。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基本的恢复,恢复的程度超过了原来的预期。

     在国内粮食新增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国内粮食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也表现得越加明显。目前,大豆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玉米的国内消费取代玉米出口成为支撑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实现新的粮食供求平衡的过程中,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力地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但也造成了政策性小麦购销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如何认识当前的国内粮食形势?借此机会,讲三点看法。

    一、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供给量的影响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产量年度间的大幅度波动,大幅度的增长或是下降,主要是由政策性因素造成的,而非气候的因素或是技术因素。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降到43069万吨,较1998年历史最高产量降低了1696,减少了8161万吨。应该认为粮食产量的降低是政策作用的结果。从1996年开始,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面对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保护价政策,粮食生产得到支撑,产量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6年至1999年的四年间,年平均粮食产量达到了50484.8万吨。高水平的粮食产出,导致了粮食库存增加。在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家于1999年提出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2000年明确提出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缩小了粮食保护的范围,降低了保护价水平。在对粮食生产进行调整的同时,为发消化过量的粮食库存,除了积极扩大粮食出口,更是采取了扩大国内粮食消费的有力措施,供应退耕还林用粮,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等。同样,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得到快速的恢复,政策性因素影响也是第一位的。2003年四季度至2004年上半年,为扭转粮食产量连续下降的局面,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对恢复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全面的布置。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粮食产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6947万吨,较上年增产3878万吨,2005年粮食产量提高至48400万吨,再提高了1453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夏粮获得丰收,增产740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今年秋粮也获丰收,尽管一些地方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减产数量较大,但从全国的情况分析,产量仍然较上年增长。全年算总帐,粮食增产的数量还不少。分品种分析,四大粮食品种,除大豆减产外,小麦、玉米总产量都是增加的,稻谷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增。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政策,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认识到这一次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是历史性的、长时期的,与以前的政策性影响的不同之处。首先,这次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体现在全面支持农业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各项政策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粮食价格调整等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与恢复和提高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措施,历史性地结合地了一起。

    其次,这次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力度非常之大,农民不仅不交农业税,还可以得到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补贴发放的既刺激了粮食生产,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其它措施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支持粮食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得以持续。

    党的惠农政策与具体的粮食政策融合在一起,政策性因素对粮食增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预计还将持续下去。仅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而言,在特定的时期总有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之别。一般所讲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水平低、淡水资源困乏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粮食安全始终是大问题,这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中国的粮食供给。承认这一观点,并不能否认需要对国内粮食生产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国内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只要政策上不出现大的问题,在整个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后,实现全国粮食总量平衡的过程中,可能经常要解决总量偏多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控使国内粮食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使国内粮食价格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促进粮食增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相一致,而实现全国的粮食的动态平衡,使供给数量与需求水平相一致,则需要通过制定新的政策,在保护种粮农民适当收益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供给的调节作用。

      分析当前的粮食市场走势需要注意到,由于今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全国的小麦价格、稻谷价格受到了来自政策方面的积极支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预计明年的粮食生产将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得到发展.前段时间在提出5亿吨的“十一五”粮食产量目标之时,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还有不少担心。这种认识的出现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对粮食问题掉以轻心,中国的粮食供给一定要立足于国内,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外国。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粮食形势的发展很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提高,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新的供求关系的实现。现行的粮食政策,对于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还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今年的情况分析,已经确定的“十一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应该可以达到。现在的问题是,在确保了国内粮食供给安全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好粮食的平衡问题。粮食政策的目标追求是实现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因此粮食宏观调控既要包括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也要包括促进粮食供需平衡的措施,不同的时期措施的着力点会有所不同,但并不改变最终的目标。在实现平衡目标时,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有限财力下的粮食支持政策”的现实。粮食生产受限于自然,粮食生产的基础相对脆弱,粮食生产者需要得到保护,粮食供给安全十分重要,因此粮食生产与储备都需要得到来自财政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这就要求在设计粮食政策时要考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要在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作者: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本文为作者在2006年10月郑州《中国粮食产业多元化发展高端论坛》的发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