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近听了几场粮食市场论坛,似有犹嫌不足之感。问题不在于分析结论的真实性和数据资料的翔实性有什么欠缺,而在于总觉得分析与判断尚缺少某种令人折服的内在的深刻的逻辑力量。诚然,听众从图表曲线上可以看到未来价格走势,但是,形成市场价格变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做出此类分析判断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模型是什么?我们以往分析判断失误的教训是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分析粮情与以往应当有哪些不同?进入我们分析视野的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国外分析类似问题常常使用哪些工具?我们分析本国粮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些问题要求某一个讲演者面面俱到未免求全责备,但是,对整个中国粮食行业来说,这样的甚至更多的追问又是必需的。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形同雾里看花,那么我国的粮食市场分析便很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拥有的粮食分析专业知识便很难提升成为一门根底深厚并被广泛运用的科学。我们就无法培养出自己的大师级市场分析专家。为此,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专门从业人员在这个领域勤于探索,登堂入室。这是中国粮食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据我所知,对于美国政府农业部和发达国家一些涉粮跨国公司来说,分析粮食市场始终是一项备受重视的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也是一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队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借助于现代经济理论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总结各种市场实战经验,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分析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一些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纵横捭阖的基金组织更是不遗余力地网罗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相比之下,我国有着显著的差距。即令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分析,我们也未必能出其右、居其先。这种落差恐怕也正是我们在世界粮食市场上话语权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毋庸讳言,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粮食价格由政府制定,粮食收购由国有企业垄断,因此,我国粮食业界长期忽视粮食市场价格分析,缺乏粮食市场分析专家。但是,我国粮食市场放开后,价格已不再由政府左右。即便政府干预,在一段时间内,较多地影响市场价格水平,但最终粮价还是要由供求规律决定,而不依政府意志为转移。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之后,经营主体多元化,汇率弹性不断加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变动更加复杂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粮食市场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方法论。
对于我国大多数粮食工作者来说,粮食市场分析方法论这个概念可能还比较生疏,但它不应当是一种神秘的学问。既然要分析市场,就要有分析的办法。事实上每个粮食信息中心,每个粮食网站,每个市场分析专家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只是这些方法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点。只要我们择其善取其菁通过个性达到共性,从许许多多粮食市场分析人员的林林总总的分析经验和工具中,总是可以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理论来。乐此不疲,循环往复,我们的粮食市场分析方法,就会更充实、更有效、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且经历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粮食市场分析也应当上升到一个高级阶段了。如果说以往我们对粮食市场的分析更多地是借助于国外研究成果,习惯于手工作坊式地简单汇总众多粮食企业的认识和判断,那么,今后应当形成一套自己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的分析理论和办法,并且用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武装更多的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的工作人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粮情分析方法论,专家要重视,企业要重视,政府相关部门更要重视。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以飨粮食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