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价格稳中攀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今年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以工补农,以城补乡,进一步加大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对农资生产、销售继续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农资价格整体涨势减弱,但依然处于高位盘整的阶段,且部分品种有继续攀高的趋势。1-4月份,从所调查的类别来看,十个大类有八个类别出现上涨,涨价覆盖面较广,其中化肥、农用手工工具、农药及农药械、农机用油、农用种子、薄膜等涨势均较为明显,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9%、10.5%、5.8%、5.7%、10.4%和4.6%,农资价格大面积上涨的势头不容忽视。
一、化肥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区间
化肥作为农资主体,在编制农资价格指数中权重高达三成以上,对农资价格总水平的涨跌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1-4月份,山西省化肥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了9%,拉动农资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了2.7个百分点。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0.6%、10.6%、10.9%和5.1%,上涨的趋势依然没有消减。
二、种子价格保持较为旺盛的上涨势头
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种植积极性有较大提高,被农民认可的蔬菜瓜果玉米棉花种子等比较畅销,价格也随之呈现出较为旺盛的上涨势头。据调查,3月份,山西省农用种子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16.4%,其中新涨价因素占到了4.8%,部分品种涨势较为强劲。据永济市城调队调查:受芦笋收购价格提高影响,永济市和附近各县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高涨,芦笋种植面积不断的加大,种子销售十分火爆。作为绿、白笋兼用的种子(UC800)品种优良,是诸多出口商指定品种,因种子市场销量剧增,导致货源紧缺价格狂涨,价格由月初的155元/斤,上涨为目前的211元/斤,据种子经销商反映:芦笋种子价格一天一价,估计将会继续上涨。另外,主流棉花种籽(库尔勒中棉所41提纯种)因采用新技术具有抗虫抗病双重功效,价格每公斤18元,同比增长20%;朔州晋单32号玉米种,现价每斤2.7元,比去年的每斤2.2元上浮0.5元,涨幅为18.5%。
三、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拉动了机械作业费的抬升
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影响,国内市场汽、柴油价格频繁上调,农机用油一直处于一种不断上涨的状态,据调查,4月份全省农用机油价格比上年上涨了7.9%。农用机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机械作业费的抬升,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据永济市调查:去年深翻地10元/亩、今年12元/亩,旋耕单耙去年12元/亩、今年14元/亩,双耙去年18元/亩、今年20元/亩,播种去年8元/亩、今年10元/亩;总计每亩地比去年机耕、机播多投入8元,加上农产品运输,简单加工消耗投入至少在12元左右。随着各类田间耕作费用的增加,部分乡村灌溉费也在上涨。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割、拉、打、耕、灌的各个环节,对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农村劳务费价格出现明显上涨的迹象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受此影响,农村务工人员劳务费在长期低水平的压抑下表现出强烈向上攀升的欲望。据近日对粮棉主产区临猗县调查,建筑施工队普通农民工的劳务费已由2004年每天20元上涨到了2005年每天25元,今年年初进一步上涨到了每天30元,累计涨幅达50%;农业生产劳务费如耕种、打药、除草等以此为参照实现了同等幅度的上涨。劳务费水平的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以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民而言,加大了生产投资成本,使本来已经微乎其微的种地收益还要再打折扣。如一亩果树一年需要雇人打药6-7次,仅此一项成本每亩增加了36元。另外,种地农民自身的劳务费却难以得到体现。如每亩果树的平均收益按去年比较理想的价格大约为650元,需要付出的工作日约135天,每个工作日仅收益4.8元,即使苹果价格再提高一倍,每个工作日的收益也不到10元。经济作物如此,种粮收益更无庸置评。劳务费和农资价格的双重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农民种地收益的难度。
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种地比较收益进一步降低,部分农民表示不愿种田
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实行两免一补等惠农利农政策,致力于保护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但受原材料上涨和运力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一直保持着阶梯式上涨的态势。与2002年相比,今年4月份农资价格涨幅达21.8%,其中化肥价格涨幅达30.7%,而同时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较低的影响难以有较大提高,如玉米生产价格仅上涨12%,种粮比较效益难以有根本改观。据对浑源县8村10户农户的调查,按种一亩玉米的投入计算,大体每亩地不包括人工费就要投入250多元,其中碳铵2袋52元,磷肥2袋46元,籽种7斤34元,耕地2次30元,浇地2次40元,旋地15元,地膜33元,按亩产1000斤,每斤0.5元出售,毛收入500元,坡区由于受产量的影响,每亩毛收入250-300元。如剔除自己人工费用则所剩无几。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所调查的六市县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以城关附近的乡村最为严重。如汾阳市太和桥东北村,全村386亩土地,目前仅有5户农民种地,其余均从事运输、饭店、服务员等各种职业,土地几乎全部承包给外地的农民种植草药等其他作物。可以预料,农资价格的上涨,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
二、侵蚀了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所带来的实惠
1997至2002年,受世界农产品市场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所获收益十分微薄,甚至入不敷出。种粮不挣钱全国农民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农民放弃了种地,进城谋生。自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开始摆脱低迷的状态,翘首上扬。农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重新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对农业投入的需求有所增加,而农资价格的同步上涨,再次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三、降低农业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
农资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成本增加而收益下降,面对这种纯现金支出的增长,多数农民都会持一种谨慎态度,低收入农民更是不言而喻。他们会选择购买质低价廉的农资产品或者不购买,从而达到减少支出的目的。如果多数农民都做出类似的选择,农业的整体投入会出现质量和数量上的下降,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在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来源主体的情况下,必将对未来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四、弱化了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2004年和2005年,山西农民收入增速步入快车道,分别达到12.6%和11.6%,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这些积极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民对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良好预期。而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则弱化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如种一亩小麦补贴10元,而仅仅由于机械耕作费用上涨一项每亩地就要多支出12元以上。另据调查,一季度,山西农民在家庭经营生产费用中,农户人均用于农业的投入为25.31元,增长27.0%。这一方面缘于农民投资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则与农资涨价不无关联。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的农业税免征、种粮补贴等政策大部分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抵,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资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监控任务依然很重
目前各类农资特别是化肥的生产成本居高难下,促使价格上涨的动力依然没有消失。国家于2005年底调高了天然气价格,煤、油、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仍然存在着上涨的可能,再加之治理车辆超载,运输成本相对提高,企业最终要通过提价来化解这些矛盾。虽有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疏导,潜在的成本与价格矛盾仍不容小觑。其次,在出厂价的制定上,5%的成本利润率和10%的上浮幅度让企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限价有些流于形式;在零售市场价格监管上,随着化肥经营市场的放开,市场流通进一步搞活,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竞争,使得差率控制有些力不从心。而国有农资公司受资金紧缺的影响,存储有限,难以有效抑制价格上扬。目前化肥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据经销商反映,随着春耕大面积的开始,肥料市场明显转旺,销售量急剧增大,再次购进化肥,价格很有可能有所上调。
二、 农资市场良莠不齐,真伪难辨
目前农资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问题仍然较为严重。根据质监部门一季度抽检结果,山西省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合格率仍然偏低。化肥抽查合格率为76.6%。在抽查的30个批次的化肥品种中,合格品只有23个批次,合格率虽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6个百分点,但不合格品的比例仍然较高。其中标明江苏徐州双鹿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闻喜县农业技术服务部销售的农丰牌每袋400克(小包装)装磷酸二氢钾标明有效成分含量99%,实际含量为零。农药合格率仅为46.7%。农药有效成分含量是决定农药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季度农药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46.7%。其中不合格的16个批次中就有7个批次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为零。种子合格率为70%。在本次抽检的29家企业生产、经销的30个批次的种子品种中,合格的只有21个批次。各种情况表明,查处假冒伪劣依然任重道远。
三、 农贷资金有限,影响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
化肥属于常年生产而季节性使用的商品,由于国家对化肥销售环节实行限价政策,多数经销商采取淡季储备,旺季销售的办法,但苦于储备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地农资公司的足量储备。据对山西省供销社农资经营部门调查,截止今年3月底,化肥储备总量24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6万吨下降7.8%,其中尿素储存4.86万吨,比上年下降9.3%,硝酸磷储存2.3万吨,比上年下降4.2%,磷肥储存6.6万吨,比上年下降3%。储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营资金短缺。省农资公司大约有4000万元的资金缺口,职工自筹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金短缺的困境;二是货源调运困难。化肥铁路运输优惠政策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相反,原本应通过铁路运输的化肥,不得不通过公路运输,加大了经营成本。
四、个体经商人员占领市场的势头强劲,市场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伴随着市场流通体制的开放搞活,农资经营主体多元化,众多的个体私营人员参与到农资经营中,与国有农资主渠道展开了激烈角逐,并逐步占领市场,成为经营农资的主体。据浑源县调查队对县农资公司的调查,公司作为全县唯一的一家县社直管单位,今年经营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介绍,县农资公司今年共组织回碳铵4000吨,截止3月底,库存还有3600吨,还有2000吨未敢提货,磷肥3000吨,尿素300吨,复合肥1500吨,以往大约每年销售12000吨,今年销量只占到去年的三分之一。生产资料公司的销售远比不上私人的好,以销量最大的碳铵为例,生产资料公司以每袋25元的价格销售,游商以每袋25元--26元价格销售,有时虽比生产资料公司的价格高1元,但以个人销售的灵活性送货上门直接服务到家的方式赢得农民的欢迎,至于化肥的质量问题难以保证也难以鉴别。生产资料公司虽然也想做到服务到户这一步,但因经费、人员、车辆、精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做到,只好将市场拱手让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农资经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民。
五、农民维权意识淡薄,并缺乏相应的农资识别知识
尽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培育农民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但农民维权意识依然淡薄。如吕梁市调查的4个种粮大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没有一户签了购买合同,大部分农民购买农资没有索要发票,肥料袋、农药瓶用完就扔掉,等到发现农药、肥料可能有假时,也找不到证据。
另外,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农资质量的识别知识。肥料、农药、种子的好坏,用肉眼无法辨别真假,吕梁市所调查的3个村的调查户80%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加上大部分农民资金少,购买农资时只贪便宜,不看厂牌、厂址、商品标识等,这也是造成假冒伪劣农资有机可乘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