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国内外粮食形势简要回顾
(一)从国内看,粮食产量连续第二年获得丰收,达到9680亿斤,产需缺口缩小至200亿多斤,加上净进口达到400多亿斤(其中大豆净进口500亿斤左右,谷物净出口80亿斤左右),供求关系有所改善,市场总体平稳,粮价小幅下降,12月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22.01,同比下降5.0%;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77.72,同比下降12.0%(指数基期 1994年6月=100,详见附表、图)。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12月平均价 11月平均价 去年同期 环比% 同比%
白小麦 三 1451 1455 1598 -0.27 -9.20
早籼米 标一 2120 2084 2245 1.73 -5.57
晚籼米 标一 2237 2216 2326 0.95 -3.83
粳米 标一 2894 2870 2708 0.84 6.87
玉米 二 1172 1200 1209 -2.33 -3.06
大豆 三 2596 2654 2808 -2.19 -7.55
花生仁 二 5662 5676 5188 -0.25 9.14
花生油 二 9569 9556 10914 0.14 -12.32
菜籽油 二 5372 5372 6177 0.00 -13.03
豆油 二 5412 5301 6084 2.09 -11.05
(二)从浙江省看,粮食产量为162.94亿斤,比上年减少4.04亿斤,减2.4%,产需缺口维持在200亿斤左右的规模。受全国粮食增产的影响,省内市场粮油供给充足,粮价有所下降。五种主要原粮的年综合平均批发价为每50公斤(下同)77.96元,比2004年下降5.8%;三种大米的年综合平均批发价为119.25元,比2004年下降6.4%。
12月下旬五种主要原粮早籼谷、晚籼谷、粳谷、玉米和小麦批发价分别为72元、78元、97元、68元和75元;标一早籼米、标一晚籼米和标一晚粳米批发价分别为104元、114元和142.5元。
(三)从国际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10月预计,2004/05年度(2004年7月-2005年6月)全球谷物产量为20.54亿吨,同比上升8.76%,谷物消费增长2.34%,达到20.05亿吨,谷物期末库存将达到4.63亿吨,同比上升11.54%,库存消费比为23.1%,是2000年来首次增长,多年来产需存在缺口的局面有所缓和。市场粮价出现下降,全年粮食现货价格比2004年下降了2.87%,粮食期货价格比2004年下降了9.42%。
二、对2006年粮食形势的初步分析
(一)从国内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力求2006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农业部冬播农情调查显示,今年冬小麦面积3.22 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油菜面积略有下降,当前苗情长势总体较好。我们初步分析认为,2006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维持在9600亿斤左右的水平,但当年产需依然存在一定的缺口,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态难以从根本上转变。
同时,今年还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是地区性、结构性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目前粮食库存仍然集中在主产区,销区的商品周转库存较少。13个粮食主产省(区)库存占全国总库存量的70%,而浙江等7个主销区省市的库存占全国总量不到10%,大米库存量明显较低,库存量只占全国库存量23.4%,尤其是南方一些主销区大米商品库存则更少。二是影响粮食市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表现为品种矛盾进一步突出,市场细分渐趋明显,粳稻需求明显偏紧,籼稻市场相对疲软,优质大米畅销,普通大米滞销,且两者的价差不断扩大,大豆供求缺口数量居高不下,进口持续增加;随着粮食连续丰收,特别是个别品种价格走低、一些地方出现卖粮难后,部分地方抓粮食生产工作力度上出现松懈,措施上出现弱化,忧患意识减弱,将会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明年粮食能再增产,则紧平衡将出现有效缓解,并可能过渡到宽松的平衡状况,如果粮食生产出现不理想的情况,那么紧平衡又可能会再过渡到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的再次上涨也可能会出现;去年以来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加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三是粮食市场宏观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近年来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如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前进;随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一些产区粮食收购工作也呈常年化的趋势;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在实践中也碰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托市收购储备库存不断增加,对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部分产区仓容再度紧张;一些品种市场价格有继续下降的可能等,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
(二)从省内看,2006年浙江省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预计粮食消费量将继续稳中增加,产需缺口依然保持在200亿斤左右的规模,一半以上粮食要从省外购进,确保省内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从国际看,粮食增产仍不稳定,产量年际间波动大。据预测,粮食产量将由上年度的20.54亿降至19.84亿吨,减少3.4%,粮食需求量将比上一年度高出1000万吨,达到20.15亿吨,产需仍有缺口,粮食库存量将会减少,其中大米期末库存将降至自1982/83年度以来最低水平。受此影响,国际市场粮价会有所上升,大米价格依然比较坚挺。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必将给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带来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今年粮食形势所面临的一些有利因素和一些不利、不稳定因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坚持和完善支农扶粮政策。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继续搞好标准农田建设,杜绝在标准农田内搞非农建设,确保全省建成后的1500万亩标准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3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稳定省内商品粮基地特别是省和市县地方储备粮轮换粮源基地,对列入政府订单的粮食,继续给予每50公斤5元的政府补贴(其中金华、衢州两市省级储备轮换粮源收购订单内的补贴7元),补贴资金按粮权由财政分级承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种粮大户预购定金发放试点,使更多的大户得到援助。
(二)继续着力培育粮食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今年,要求各地把粮食物流中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做好周密制定和完善粮食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精心设计好、建设好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和高效运行;积极打造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引领和促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培植粮油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等五个方面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产销合作,继续举办粮食贸易洽谈和展示活动,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和粮源到浙江。
(三)进一步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继续高质量地抓好中心粮库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和科学保粮,使中心粮库硬件上档次、管理上水平、降本出效益;继续做好市县储备粮的集并工作,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和运作机制,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四)完善粮食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处置区域性粮食危机的能力。进一步抓好应急粮源、加工点和供应点等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根据《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年内对粮食应急预案进行一次模拟演练,修订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五)健全和强化粮食法制体系,着力提高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通过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和执法队伍培训和建设,努力提高执法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搞好与《条例》配套的相关制度建设;突出以质量管理为重点抓好粮食执法检查等多种途径,促进依法管粮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