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杜青林:粮食连年增产 既有喜悦 更有压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2-30  
     粮食两年增产累计超过1000亿斤,历史上并不多见———

    今年的粮食生产充满悬念,但是结果令人高兴。在去年粮食大幅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的粮食生产过关了吗?粮食问题可以让人放心了吗?听了农业部长杜青林的一席话,我们还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1000亿斤粮,粒粒皆辛苦

    记者:我们等待已久的数字终于出来了,今年粮食总产预计9600亿斤以上,增产291亿斤,两年共计增产超过1000亿斤。请问,在农业部长看来,这1000亿斤有多重?

      杜青林:沉甸甸的,既有喜悦,更有压力。去年粮食大幅度增产,今年能不能保持稳定增产的势头,我们一直绷着这根弦儿。

    2000年—2003年,受价格下降、耕地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年度产需缺口达1000亿斤以上,供求关系趋紧。在政策、价格、气候等多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增产粮食775亿斤。今年又增产291亿斤,连续两年共计增产超过1000亿斤。可以说,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单产在上年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今年达到619斤,也是前所未有。

    记者:这1000亿斤是“粒粒皆辛苦”,连续丰收增产的原因有哪些?

    杜青林: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从总体上说,主要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一是中央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两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加7000万亩,因此增产粮食430亿斤左右。13个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仍高达85%以上。二是各项增产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今年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促进了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三是近两年的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较轻,粮食因灾损失比常年少。

    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压力很大

    记者:据专家分析,两年增产1000亿斤,历史上有过三次,不是奇迹,但连续三年增产,从1984年以来就没有出现过。

    杜青林:是的。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1000亿斤已有两次,1990年比1988年增1043亿斤,1996年比1994年增1189亿斤。但第三年都是减产的情况。明年要打破“两年增一年减”的“小周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的压力很大。

    主要问题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实现短期增产都要花费很大气力,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更加不容易。

    粮食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记者: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粮食产需形势是否发生了积极变化?

      杜青林:从总体上看,当前粮食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生产供给看,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际间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保证产需平衡的压力长期存在。我手头上有这样一组数字:

     ——粮食当年产需仍有较大缺口。按2005年粮食产量9600亿斤,2006年粮食消费量9900亿斤计算,产需缺口量比上年有所缩小,但仍达300亿斤以上。

    ——品种结构矛盾仍很突出。预计2005年稻谷产量3640亿斤,小麦1950亿斤,玉米2690亿斤。与2006年消费量比较,稻谷、小麦和大豆当年产需缺口分别为260亿斤、160亿斤和400亿斤,玉米产大于需。

    ——国际市场粮源不稳。据预测,2005年世界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3.4%,粮食库存比上年下降7.2%,粮食库消比由上年23%下降到21.4%。

    记者:我国未来的粮食产需形势又是怎样的?

    杜青林:粮食消费需求的总体看法是,需求增长是刚性的,今后每年将以100亿斤左右的速度递增。稻米、小麦等主要口粮需求将稳定增加,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国际市场只能作为品种调剂。

      记者:粮食是不是越多越好?往往是,少了,威胁粮食安全;多了,谷贱伤农。

      杜青林:这又提到了我国粮食供给“紧平衡”的问题。但对中国的粮食问题始终要有忧患意识,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协调好增粮与增收的关系,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稳定粮食生产,呼唤长效机制

      记者:要切实实现粮食稳定发展,还面临哪些课题?

      杜青林: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保持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长期不变,并不断完善和强化。二是要切实转变粮食生产的增长方式,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兴粮力度。三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运行,保证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四是要正确引导粮食加工转化,鼓励发展畜牧业。

      记者:恐怕还要想办法解决“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我们注意到,2005年,中央财政已有55亿元投向全国800个产粮大县。

      杜青林:主产区对全国粮食生产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因此,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帮助主产区卸掉“包袱”;农业投资和项目要向主产区集中,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