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和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
1、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和安全线。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和淡水资源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生产粮食又恰恰需要较多的土地和灌溉用水。理论上讲,在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和水资源双重约束条件下,只要不发生战争,并且国家财力允许,多进口一些粮食,将有利于本国的资源保护和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品在近年来总体比较优势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部分粮食,不但有利于调节国内粮食供求,而且有利于发挥国内农业的比较优势。
但是,无论是发展粮食生产,还是进口粮食,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对粮食问题都极为重视,不敢有丝毫疏忽,尤其是“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威胁论”的提出,使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更加敏感和警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战争(包括政治动乱,民族冲突)等非经济因素,而粮食歉收所导致的粮食不安全反倒比较容易解决。所以,从更广的角度看,国家粮食安全不只是农业或粮食本身的问题,还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国内政治安全和民族和睦等。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立足国内生产是基本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人多地少的国情,又决定适当进口是必要的。
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需求量的90%,就是非常高的自给率。80年代后期,原苏联的粮食自给率大都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目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不到40%,墨西哥是79%,巴西为86%。根据本课题研究,到2010年,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4亿,粮食需求量为5.96亿吨,供需缺口1700万吨,这一时期的粮食进口上限在1700万吨左右,国内粮食自给率可达到97%。而到2030年,总人口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为7.04亿吨,粮食供需缺口2700万吨,那时的粮食进口上限在2700万吨左右,国内粮食自给率将达到96%。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可确定在国内需求量的5%左右。
尽管将中国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确定在需求量的5%左右,已经成为国内共识,但粮食进口的警戒线如何确定,则是关乎国内粮食安全的大问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10%的进口率对于许多国家也是安全的。但考虑到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和千家万户小生产的情况,可以将粮食进口警戒线设得严一些,如设置在5%—8%。一旦粮食进口率进入这一区域,就要认真观察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有无衰退迹象,设法提高国内粮食产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协调好国内港口、运输和仓储对进口粮食的接卸、存储能力。
除了对粮食进口率设定一个警戒线外,还要注意进口粮食的品种结构。仔细考察自给率较低,进口粮食较多的国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对与国内居民口粮相关的品种,往往更加倾向国内自给。如日本进口粮食占到国内粮食总需求的60%左右,但大米自给率常常保持在100%或更高的水平上,进口的粮食多为饲料用粮。因此,当国内粮食进口率进入5%—8%警戒区域,必须对自给率给予重视外,还要关注口粮的供应会不会出问题。如果进口的主要是饲料粮,问题就不会很严重。需要强调的是,粮食进口警戒线与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国内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就会有保障。
2、中国进口粮食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过饥饿的痛苦经历,人们始终还牢记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警言,因此,进口粮食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各方面都比较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在需要进口的时候能否在国际市场买得到(总量问题);二是外汇收入能否买得起粮食(财力问题);三是消费者急需时能否方便地买到(流通问题)。一是中国需要进口粮食时能否在国际市场买得到,即总量问题。从总量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1950—2002年,世界粮食产量从6。3亿吨增长到19.1亿吨,年均递增3.8%,而同期人口从25.5亿增加到60.6亿,年均递增2.65%,即世界粮食增长快于人口增长。世界粮食期末库存也有一定增加,从1995年的库存低点2.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4。1亿吨,库存占消费量的比例也由14.2%增加到21.6%。可见,世界粮食储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由于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的增加,整个世界的粮食供求形势有所缓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率可能高于1.8%,而人口增长率将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1.3%,以后会更低。因此,总的趋势看,世界粮食生产将大于消费的增长。不仅如此,联合国统计,世界约有3.6亿公顷以上的闲置可耕地,其中有部分土地比较容易开发。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有大量的停耕土地,仅仅恢复耕种这些土地,估计可增产粮食4000万吨左右(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一旦世界市场出现有利可图的价格信号,闲置的潜在的生产能力会立即投入生产,来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从理论上看,中国需要进口粮食时应该能在国际市场买到足够数量的粮食。但是,从品种结构看,则很不平衡:中国多数居民口粮用的大米特别是粳米产不足需;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作物则供给充足;大豆生产出现剩余。因此,中国利用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特别是优质小麦、饲用玉米、高油大豆来调节国内粮食供求是完全可能做到的。研究总量的问题还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即粮食出口国愿不愿意把粮食卖给中国,这不仅取决于国际自由贸易规则的完善,还取决于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
二是中国需要进口粮食时能否买得起,即财力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进口一部分国内比较劣势的粮食产品,出口一部分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农产品,从而可以获取贸易比较利益。从1991—2000年近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看,平均每年进口农产品用汇133亿美元左右,而同期每年平均出口创汇13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仅在农产品贸易中就完全有能力支付进口粮食所需要的外汇。同时中国进口一部分粮食,也同样出口一部分粮食。近10年平均出口粮食创汇12亿美元左右,而且1998年以来粮食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粮食产品本身就可以通过进出口实现用汇平衡。从全部贸易看,中国近年来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超过4000亿美元,从这一点看,中国完全有足够的实力满足购买进口粮食所需要的外汇资金。因此,中国适当进口一部分粮食,不但不会对国内粮食安全产生大的影响,而且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粮食贸易,有利于促进国内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还利于促进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需要把握—个“程度”和一个“结构”。
三是国内消费者急需时能否方便地买到,即流通问题。从国内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供应体系的历史和现状看,短期内,国内、省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还难以承载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