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等方面,特别是价格竞争力高低直接体现国内粮食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采用出口竞争力系数评价的中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情况见表3。
表3 中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1991—2000年)资料计算。
从1991—2000年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系数情况看,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前面分析的比较优势情况是相吻合的。
1、粮食产品。大米一直具有国际竞争力,1991—2000年的十年间,只有两年出口竞争力系数为负,其余年份都在0.5—0.8之间,显示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是中国粮食产品中的重要出口商品。尤其是在1998年以来,这一指数达到过较好的水平。玉米也是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品,十年间大部分年份出口竞争力系数为正,1995—1996年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但2000年开始,竞争力又有明显的转强,出口量达到209亿斤。小麦、大豆一直是没有竞争力的粮食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都是负数,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0.7和—1之间,特别是大豆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这两种产品出口很小,1991—2000年几乎没有出口。
2、其他农产品。茶叶和丝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1991—2000年的十年间,出口竞争力指数一直在0.9左右,并且比较稳定。鲜肉、冷冻肉有一定的竞争力,1991—1996年,出口竞争力指数一直稳定在0.7左右,但1997年后出口竞争力减弱,到1999年开始转为负值。未加工烟叶的竞争力比较微弱,1999年以后有明显下降。棉花、带脂羊毛一直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1991—2000年间,出口竞争力指数都为负值,特别是带脂羊毛,出口竞争力指数一直在—0.9左右。苹果的出口竞争力指数尽管为负值,但竞争力逐渐增强,到2000年,出口竞争力指数已转为正值。
几点结论:
1、就中国农产品的整体比较而言,其优势在下降,但不同性质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又表现为明显差别:(1)土地密集型、需求弹性小的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但丝、茶叶、苹果等农业特色产品和水果产品以及肉类等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且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2)在粮食产品中,大米、玉米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其中大米还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大豆、小麦在国际粮食产品中处于比较劣势。因此,扬长避短,积极发挥国内农产晶特别是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扩大我国大米产品出口,增加优质小麦和高油大豆进口将是中国粮食未来国际贸易的基本战略。
2、发挥国内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仅有利于扩大出口,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解决中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难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村就业等。根据我国国情,这些难题不可能单纯靠发展粮食生产来解决。
3、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在发挥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考虑好国内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要扩大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粮食产品的生产,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相应减少没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品的生产。通过适当进口、有进有出的办法来调节国内粮食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