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WTO召开的第三次部长会议上,中国在历经十五年半“复关”、“入世”的艰苦谈判后,终被WTO接纳为第143位成员。
中国“入世”已近四年。粮食关税配额管理(TRQ)的三年期(2002-2004)已经结束,食油TRQ的四年期(2002-2005)即将到期。中国粮油产业均将相继进入“入世”后过渡期。所谓“后过渡期”,一是粮油产业将结束过渡期,实现最终“入世”承诺;二是仍被保护的粮食业关键层面,面临刺刀见红的风险,被称为:“失去盔甲的考验”。
“摸着石头过河”的过渡期适应阶段已经结束,游到了国际粮油市场的水区,风险难卜。很有必要冷静地对过渡期中中国粮油市场的发展态势作一客观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以利迎接WTO后过渡期我国粮油产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WTO过渡期三年,粮食进口TRQ只实现17.4%
“过渡期”前两年,中国粮食进口TRQ实现率均不到5%,2004年TRQ实现率不到40%。三年TRQ总量6042.6万吨,实进1052.5万吨,实现率17.4%。“入世”对中国粮食市场冲击并不如预料的大。后过渡期的一段时间,粮食进口量将有增加,中国将较长期呈净进口态势。但剔除油料大豆的谷物进口量,一般不会超过1500万吨,加强宏观调控,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一)2002-2003两年,粮食进口TRQ均务实现不到5%。
从90年代开始,中国粮食进入新的增产周期,呈现产大于消的格局。199l—1995的5年间,累计产消余额1340亿斤(原粮)。经过1994、1996年两次大幅提价,粮食增产更快,产大于消余额增加很多。1996-1999的4年间,累计产消余额3527亿斤(原粮)。即是90年代前9年,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产消余额超储量达到4867亿斤,即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一半左右。从新世纪初开始,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下降,从2000年起每年产消均出现缺口,2000年缺325亿斤,2001年缺583亿斤。由于90年代积存有近5000亿斤的粮食家底,国内市场仍呈供大于求,从1997年到2003年中期,连续7年粮价低迷。这就是2001年底中国“入世”时的国内粮食市场态势。加上2002年世界粮食主产国受灾严重,导致国际粮价上涨25-30%。“入世”初期,国家又采取主粮出口免征增值税13%,减免运输玉米、大豆等铁路建设费和附加费等经济措施,发挥了延迟和缓冲作用。从而,保护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平稳,外粮难以进入中国。2002年,2003年粮食TRQ均只实现不到5%。
(二)2004年粮食进口TRQ实现近40%。
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降到43,070万吨,即8,614亿斤,同比减产2,636万吨,即527亿斤,为14年来最低产量;人均占有量667斤,为24年来最低;当年产消缺口1,146亿斤,为历史最大值。从2004年3月起,国内市场粮价上涨过快,为平抑市场,国家实行控制出口、适当增加进口的政策。采取鼓励小麦进口,实施由中粮集团代理进口小麦免收增值税13%,使2004年小麦进口量达723.3万吨,比上年的43万吨增加16.8倍。同时,减少玉米和大米出口,玉米出口由上年1,639万吨降为231.8万吨,降幅为86%;大米出口由上年261.7万吨降为89.6万吨,降幅为66%。因此,2004年的粮食进口TRQ实现率上升为39.7%(其中:小麦75%,大米14.3%)(参见表1、表2)。
表l 中国“入世”过渡期内(2002—2004年)粮食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
(三)后过渡期第一年(2005)上半年粮食进口实现全年TRQl4%。
粮食后过渡期的第一年2005年,由子2004年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方针,发布一号文件,执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三农政策,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农民增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2004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46,947万吨,即9,390亿斤,同比增产3,877万吨,即776亿斤,增幅达9%,是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当然这是几种因素作用下的恢复性增长。有效地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给,供求态势有所缓和。但当年粮食消费在49,090万吨,即9,818亿斤左右,产消仍有2,143万吨,即400多亿斤的缺口需要弥补。
2005年的粮食进口,经与WTO商定,仍按2004年的TRQ办法继续执行。即TRQ总量2215.6万吨(内小麦963.6万吨,大米532万吨,玉米720万吨)。TRQ内关税均为1%,TRQ外关税均为65%。2005年上半年进口实绩,比2004年有所缓和。
1、小麦进口275.4万吨,实现全年TRQ28.6%;出口9.33万吨,比上半年净进口266万吨。预计全年小麦进口量将比上年有所下降。
2.玉米无进口;出口492万吨,上半年净出口492万吨。
3.大米进口22.17万吨,实现全年TRQ4.17%;出口40.2万吨,上半年净出口18.03万吨。
4.三种主粮上半年进口实绩315.6万吨,实现全年TRQ 2215.6万吨的14.24%。
5.三种主粮上半年出口实缋541.53万吨,减去进口315.6万吨,上半年我国粮食净出口225.93万吨。
(四)“入世”时粮食进口TRQ定得过高,只能低水平实现。
由“入世”三年半的我国粮食进口态势看,TRQ的实现率都比较低,这是由于“入世”谈判中,有关主要粮食出口国趁机抬高“入世”门槛,漫天要价,以脱离中国国情和实际的TRQ,强加于我。
从改革开放到“入世”(1978-2001)的24年中,中国粮食(含大豆)进口超过1,000万吨的17年,超过2,000万吨只有一年(1995年)。1995年进口小麦1;159万吨,大米200万吨,大麦127.4万吨,玉米518.1万吨,大豆174万吨,共进口2,226万吨。但1995年是个特殊年份,处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均超过40%)提高粮价之间。1994年总产44,510万吨,即9,129亿斤(创我国粮食产量上到9,000亿斤台阶的第一年);1995年总产为46,661.8万吨,即9,332亿斤;1996年即增产到5亿吨以上,即10,0匀0.7亿斤,一直到1999年,连续4年总产均在5亿吨,即1万亿斤左右。1995年的进口猛增超过2,226万吨(445亿斤),又恰在从1994年起步的解放后粮食最高增产周期(1994-1999)之间,大增产和大进口两个高峰叠加,加剧了90年代下半期我国粮食阶段性过剩的程度。因此,我国粮食业界和学术界人士对1995年大进口政策是否措置滞后,特别是要不要进口量创纪录是有争议的。而“入世”谈判达成的中国粮食TRQ总量2215万吨,即比照1995年的实际进口量,当然明显偏高。再分品种来看三种主粮的TRQ,则趁机要挟、漫天要价的情况尤为突出。1.从改革开放(1978)到“入世”前夕(2001)的24年中,玉米进口只有一年(1995)为518万吨,两年超过200万吨;而玉米TRQ却定在585-720万吨,完全超出实际可能。因此过渡期三年的实现率均不到1%,并不奇怪。
2.大米进口,24年中仅有5年在50万吨以上,只有一年(1995)最多为200万吨;而大米TRQ却定在399-532万吨,并且长米和园米各半,带有明显的美国和泰国互相攀比、多多益善的不正常心态。因此三年实现率只有60/o、8%,14%的水平。
3.只有小麦进口TRQ比较接近实际。24年中我国有14年进口小麦超过800万吨,内11年超过1,000万吨。因此TRQ定位于846.8-963.6万吨,还有实现的可能性。比如2004年即进口723.3万吨,实现当年TRQ的75%。
(五)后过渡期的影响和挑战将逐步显现,不可掉以轻心。
进入WTO“后过渡期”,一些阶段性的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我国超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逆转;我国谷物生产受资源严重约束(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40%,人均淡水不到世畀平均31%)的局面,今后将更加凸显;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高度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晶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清醒认识,中国“入世”对农业和粮食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因此,绝不可能因为农业和粮食在三年过渡期(2002-2004)内冲击不明显,不突出,而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应该对后过渡期(2005年开始)粮食经营应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客观的清醒认识。
(六)我国粮食安全率的计算,应按国际惯例,只计主要谷物,则可保自给95%。
由于我国沿用的粮食产量统计口径,是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供求高度紧缺实行统购统销时制定的,与国际统计口径不一致。在粮食总产量中,除谷物类外还包括豆类和薯类约5,000-6,000万吨(1,000-1,200亿斤),占总产量比重1l—13%。计算国家粮食安全的自给率时,仍沿用业已明显过时的粮食统计口径,已不符合当前的国情与粮情。因为:薯类(甘薯,马铃薯,木薯)在国际上与谷物类分别统计,主要用作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料,除极端贫困的少数地区外,一般不计入主食口粮。豆类(大豆、杂豆等)在国际上也与谷物类分别统计,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制作豆制品,大豆榨油后的豆粕是畜禽优质饲料,一般也不计入主食口粮。从新世纪以来,我国大豆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鼓励进口的政策,关税只收3%。2000-2002的三年进口增至1000万吨以上,2003-2004的两年进口量已超过2,000万吨,今年预计妻进口2,200万吨以上。仅大豆进口量即占粮食总消费的2-4.5%。
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宏观政策考虑,粮食自给率以95%为宜。但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考虑,大豆进口量又以稳定现状为宜。但把大豆计入粮食,就会突破粮食外贸依存不超过5%的界限,而将达80/o以上。这两项政策是相悖的。
国际通用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FAO定义是:食品够用,供应及时,价格合理,营养全面。讲的是“食物安全”,当然应从食物(大粮食)的全范畴,即包括谷物、豆类、薯类、蔬菜类、食油类、乳类、水产品等全面考虑;但计算复杂,涉及过广,不利于宏观调控。
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粮情出发,还是以突出粮食安全,特别是作为主食口粮的谷物类安全为宜。应该是先生存食品后发展食品,先解决温饱再补充营养,先主食安全再副食完善,从而利于宏观调控,不致疏漏弱势群体,影响经济稳定。因此,合理调整我国粮食统计口径,计算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均应将豆类:—薯类剔除在外。这样,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粮食外贸依存度保持在5%左右,才有确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