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2005年山东省小麦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2-13  
     据对全省48个县(市、区)的450余个农产品成本调查户今年小麦生产收益情况的调查,与上年比较,平均单产下降、生产成本上升、收益大幅减少。

    一、平均亩产量388.6公斤,减少4.5公斤,下降1.14%。

    据初步调查,虽然今年小麦亩产有所下降,但仍是近些年来较高的水平。亩产比较稳定的原因:

    一是政策好、农户生产积极性高。山东省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鼓励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还相继采取了扩大粮食直补额、给予农机具用油价格补贴、统一配购优良品种、加强生产技术指导等措施,60余个县(市区)全部免除农业税,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广大农户注重优质品种的选购,播种时期合理施用底肥,物质投入积极性高,加强田间管理,为小麦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播种条件较好。去年秋播时节,土壤墒情较好,小麦初期长势不错,为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农户预防病虫害措施得力。针对可能出现的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农户早动手、早预防,增加投入,提前加以防治,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保证了小麦高产。

    导致小麦减产的因素:

    一是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害。山东省省去年秋播期间气温偏高,部分地区麦苗初期出现旺长现象,没能抵住冬季持续时间较长的低温侵蚀,遭受冻害,影响了小麦返青后的正常生长。

    二是部分地区小麦授粉时节遭遇阴雨天气,授粉不完全,使千粒重下降。

    三是春末夏初天气干旱。部分地区机井、渠道等排灌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水流量较小,部分农田提水困难,出现二级或三级提水现象,很多农户少浇了一遍灌浆水,导致小麦籽粒轻、不饱满。

    四是人为因素影响。小麦生长后期,天气干旱的情况下,排灌难度增大,正常灌溉不但费时、费用大,小麦易倒伏,部分农户因此放弃了灌溉,致使小麦成熟度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麦单产下降。

    二、亩生产成本平均376.55元,增加20.08元,升幅5.63%。

    主要源于亩现金成本增加。

    亩现金成本(生产各环节农户支付现金总额)平均259.95元,增加19.69元。其中亩物质与服务费用平均259.51元,增加19.48元。主要原因是亩化肥费、机械作业费、亩种子费等增幅较大。据调查资料,亩化肥费平均107.75元,增加21.41元,增幅24.80%。亩机械作业(机耕、机播、机收、排灌等)费平均88.25元,增加8.77元,增幅11.03%。个别地区亩机收费达60余元,涨幅70%以上。亩种子费平均25.30元,增加3.11元,增幅14.02%。亩燃料动力费平均1.77元,增加1.29元。

    通过调查,除种子费主要是市场粮食价格拉动以及优质品种播种率提高所致外,煤炭、石油、电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由此引起的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是亩现金成本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亩化肥支出增加部分21.41元,扣除亩化肥用量略增的影响,因价格上涨增加的支出即有20.97元。惠农政策为农户带来的实惠因农资价格上涨大打折扣,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不再明显。调查县农户施用化肥价格同比涨幅:尿素平均16.26%,碳铵平均15.27%,二铵平均15.41%以上。受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影响,种子价格平均上涨16.93%。当前主要化肥价格与上年同期比较,平均涨幅在20%以上,个别地区尿素吨价已达2200余元,主要化肥品种价格仍居高不下。

    另外,亩人工成本平均117.04元,增加0.6元。主要是在亩平均用工数量7.7个,同比减少0.5个的情况下,劳动日工价由上年的14.2元提高到15.2元的影响。

    三、亩产值541.22元,减少75.81元,下降12.39%;亩现金收益平均281.27元,减少95.5元,降幅25.35%。

    初步测算,今年亩主产品产值531.62元,减少74.43元,降幅达12.28%。加上亩副产品产值9.60元,亩产值合计也只有541.22元,减少75.81元,下降12.39%。同时,由于亩物质与服务费用显著增加,致使亩现金收益大幅下降。调查县亩现金收益平均281.27元,减少95.5元,降幅25.35%。产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亩产下降、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下降。

    初步分析,粮食价格下降主要是受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夏粮总产上升,上年粮食价格非正常上涨过快以及改制中的粮食购销企业等待观望、收购不积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调查县上年秋播小麦面积户均4.36亩,增加9.73%,促使总产提高约9%。今年春季以来,全省市场粮食价格呈现持续下降的运行态势,对新麦上市价格走低产生显著影响,全省各地市场新麦收购价格呈现全面低迷状态,每50公斤主产品粮贩上门收购价格平均在67元左右,调查县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价格68.40元,同比下降11.27%。预计后期市场价格会有所回升,但较难突破0.72元/500克的价位。

    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有:

    1.惠农政策为农户带来的实惠明显。全省有66个县(市、区)全部免除农业税,调查县亩税金平均只有3.94元,同比减少13.48元,降福77.38%;粮食直补力度增强,亩补贴额13.39元,平均增加0.16元;各地清费治乱,亩成本外支出由上年的8.14元下降到5.76元,有效地减轻了农户负担。一增一减,户均增加“收入”29.25元。其他如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农用机具用油补贴等利农利民举措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减弱了小麦减产、出售价格下降给农户带来的损失,农民种粮收益虽不如去年,但仍明显好于2003年以前的年份,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较高。

    2.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农民、促进生产的措施卓有成效。部分地区主动上门为农户服务,积极向农户推广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集中供应优质良种、农资合作“银行”将化肥等农资送到田间地头等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假冒农资,农户因地制宜选种优质品种,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主动性增强,加大施肥、治虫、除草等物质投入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高,虽然尿素、二铵等高效肥料仍是农户首选品种,但以往重氮轻磷的状况有所改观,表现为优质高效复合肥料施用量有所增加,有效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影响生产发展的因素和农民的愿望:

    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过猛。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上年同期比较,主要化肥上涨幅度均在20%以上,如当前尿素每吨已达2000余元,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推动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国家惠农政策为农户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农民真正增加的收入不多,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踪影全无。农民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资市场、农资价格的监管,防止农资价格过渡过快上涨,促使化肥市场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假冒种子、农药、化肥等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还时有发生,受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严格监控整顿农资市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不法行为,杜绝或有效减少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农户呼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多修建排灌、储水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基础设施促生产、保丰收的能力,解决单个农户无力无条件承办的问题,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提高农民施肥水平。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用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肥多粮多”的旧思想、施肥不合理的习惯,提高用肥效率。积极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因地施肥、按需施肥新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5.政府应制定得力措施,加强对市场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适度抑制当前小麦价格持续下跌势头,为农户创造良好的生产销售环境,防止一定范围、一定地区出现价格低带来的“卖粮难”现象。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充分挖潜,发挥主渠道作用,创造条件依质论价、优质优价收购粮食,真正起到调控市场粮价的作用,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6.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优质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加大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引导农户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区(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省优质产品的比重,靠品种优、规模化实现农户的增产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