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后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相对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继续减少
从口粮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仍将处于净增长状态。若按7‰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2002年为6.45‰,今后每年新增人口约为1000万人。人口总量增加将导致口粮消费增长。但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居民从1985年开始、农村居民从1994年开始,人均口粮消费量已经逐步下降。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0.53%。按照199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的速度来计算,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0.6%,2020年将达到65%。由于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的33%左右,因此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口粮消费下降。预计今后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相对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继续减少。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粮食下降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今后每年新增1000万人口的口粮消费。
饲料粮增长速度会减慢
从饲料粮来说,消费将进一步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只有19公斤,富裕农民占10.26%肉类消费量为29公斤,城市最高收入户占15%人均家庭肉类消费量为39公斤。从收入水平与食物消费关系的演进阶段来看,当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消费以粮食为主;当收入跨越了这一阶段后,谷物、薯类所减少的份额由畜产品替代,畜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为45.6%。中国的食物消费正处在第二阶段,即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
目前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加上户外消费,大约有40公斤,45~50公斤的肉类消费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合理的消费量。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50公斤,已大大高于世界及亚洲人均水平,在年人均60公斤以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超过60公斤以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我国流行的说法,为确保粮食安全须保障每年人均400公斤的粮食消费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一直没有超过400公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最高为414公斤1996年,最低为334公斤2003年;达到或接近400公斤的年份有6个,1984年、1990年、1996年~1999年;14个年份在330公斤~390公斤。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超过它的年份,就出现卖粮难。日本1966年以315.5公斤、韩国1968年以304公斤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条件,达到了国际食物安全标准。这表明,实现食物安全,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并不一定需要达到400公斤。以往按人均消费粮食超过400公斤估计中国的粮食需求量是偏高的。
中餐的“菜食谱系”对粮食的消费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费在70公斤~120公斤。东方民族消费习惯以素食为主,几乎难以想象中国人会像西方民族那样年人均消费100公斤的肉食。中餐与西餐的分项组合上,表现差异最大的是中餐的“菜食谱系”和西餐的“肉食谱系”。中国食品消费档次的提高,不是以肉类消费的多少为标志,而是以菜食谱系消费的丰富为标志。这对粮食的消费有明显的替代作用。美国70年代基本稳定的人均粮食综合消费量,高达600公斤~700公斤,而中国城市目前同样比较稳定的人均粮食综合消费量只有370公斤左右。两者前后的差距近一倍。东西方的这种食物消费差距是很难用收入差距来解释的。中国城市高收入群体食品消费结构,折合粮食综合消费也不超过3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