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国内外粮食物流体系比较研究(1)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12  
     粮食物流体系是指粮食物流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粮食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它是涵蓄粮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环节链”系统。粮食物流体系是粮食物流顺畅运转的支撑,是物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物流从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开始,经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一系列实体运动取决于物流体系的规范建设和功能完善。要实现粮食物流科学化、合理化运作,促进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一、国内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粮食物流体系作为粮食商品实体运动的依托和保证,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对此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粮食物流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是物流体系建设的实际运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物流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对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和整个粮食商品流通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加拿大的粮食储运体系及其运行

    1、加拿大的粮食储运体系

    加拿大粮食总仓容略多于粮食产量,约6000万吨。其中11.8万个农场拥有仓容4500万吨以卜农村收纳库仓容约700万吨,终点库和中转库仓容500多万吨。

    粮库的性质看,加拿大粮食仓库大体有五类:一是农场粮库,即农场主自己的粮库,主要用于粮食收获后、出售前的整理和短期储存。仓型多数为平底钢板小型圆筒仓,因为这类仓型的机械通风工艺比较成熟,并配有清理、干燥和机械通风设备;二是收纳库,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中、西部农场周围和交通沿线,负责接收农民运来的粮食。在加拿大谷物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进行粮食的分级、定等、称重、清理、储存和转运。仓型多为钢板筒仓,仓底平型,出仓时,粮食靠白重滑出仓外;三是中转仓库,分布于加拿大东部沿圣劳伦斯河流域、海边和哈里法克斯港。主要功能是接收西部粮食并通过水路集运到出口港。加拿大全国共有30多个中转仓库,仓型多为大、中型钢板筒仓,单仓仓容较大;四是终点库(又称终端库),位于温哥华港、鲁伯特太子港、丘吉尔港和雷州湾。主要是接收各中转库运来的粮食,进行出口前的清理、称重、检验、害虫及有害生物的检疫和处理等,这一工作由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以使出口的粮食达到国际粮食市场需求标准。终点库仓型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和钢板立筒仓。五是加工厂仓库,包括面粉厂、榨油厂和酿酒厂的原料库。加拿大全国共有加工厂原料库20多个,仓型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和钢板立筒仓。加拿大粮食仓储设施均由农场主和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其中除农场仓库外其它粮库只有经加谷委注册登记后,才能够建设并收购粮食,或者接受加拿大小麦局和其他粮食公司的委托,代理粮食储存及转运业务。

      加拿大粮库仓型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立筒仓,适应了粮食短期储存、快速周转的特点,便于机械化作业。筒仓以钢板结构为主,一部分为混凝土浇注仓。配备了固定式绞龙、提升机、皮带机、卸粮坑等机械进出粮设备和机械通风设施。农场粮库一般都是钢板仓,仓容与粮食产量相当,单仓容量约100-300吨,并根据需要配有机械烘干设施。收纳库有钢板仓、混凝土仓及少量的木板仓,规模0.5-2.5万吨不等,单仓仓容量在300-500万公斤之间。终点库和中转库基本都是混凝土筒仓,规模在10-25万吨之间,单仓容量500-3000吨,、近年来,加拿大正在研究建设一种新型的锥体仓(漏斗仓),但这种仓型在结构设计和机械通风网道的布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是一边试用,一边改进和完善。

       加拿大粮食储藏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是研究发展物理的及生态的储粮方法。一般是利用自然低温进行机械通风储粮,较少使用粮食熏蒸剂和防护剂。在农场粮库,有时也用就仓烘干的办法处理收获后水分较高的粮食。气控储粮尚处于试验阶段,使用的气体是60%的二氧化碳或氮气。物理杀虫方法研究较深入的是硅藻土杀虫剂。目前在植物性杀虫剂开发方面,正在研究用豌豆提取物杀虫,试验效果很好。

    加拿大虽然储粮气候条件优越,但对储粮技术的研究却一直十分重视,在粮。食储藏生态学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马尼托巴大学农业工程系投资400万加元建设的大型粮食实验仓库和实验室,主要用于模拟研究各种气候及生态条件下的储粮技术和各种条件下不同粮种的物理特性。竣工使用以来,在实验教学和储藏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拿大的粮食运输体系

    加拿大粮食产量的70%多用于出口,国内粮食集并主要依托85万公里的公路和7万多公里的铁路,出口主要采取海运方式。粮食先由农场仓库经公路运至800多个粮食收纳库,再由收纳库经铁路运至16个终点库,由终点库海运将粮食出口到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场仓库向收纳库集并一般是用载重约20吨的卡车走平均50公里的路程来完成的,收纳库向终点库运输则是由CN和CP两大铁路公司的2.5万个车皮完成的,每个车皮载重约100吨,这些车皮基本上都是漏斗车皮,容量大、装卸容易。在粮食铁路运量中,CP(太平洋铁路公司)约占49%,CN(国家铁路公司)约占51%。粮食出口港有5个,即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温哥华港和鲁伯特太子港,东部的雷州湾港和圣劳伦斯港,北部的丘吉尔港。西部港口主要向中国、东南亚国家出口粮食、北部、东部港口主要是向欧洲和俄罗斯出口。粮食的集散、装卸和临时储存全部是散装作业。农场主接到加拿大小麦局的调粮通知后,将粮食用卡车运到交通沿线的中转站,再由火车运往东西海岸的出口港。

    西部平原的粮食通过铁路运往1000公里以外的温哥华港或鲁伯特太子港。运往东部的粮食有两条运输线,一条是先通过铁路运往安大略省的雷湾,在雷湾再由货船经过2000多公里的运输抵达圣劳伦斯港后出口;另一条是由铁路火车立接运至圣劳伦斯港出口。北部哈德逊湾上的丘占尔港,一般是在夏季接收火车运来的粮食,然后再装船出口。而出口至美国的粮食一般是由火车或卡车直达运输。出口的粮食在中转库,由操作人员先采样、定级,然后进行称重。粮食从卡车的底部卸下,或用起重机抬起车厢从后部卸下;粮食落人地坑的栅栏口,由刮板输送机输送到斗式提升机的地坑,经斗式提升机提升,然后人仓。根据粮食的具体情况,操作人员通过仓顶的分配器把粮食输入空仓或已有同等级粮食的筒仓。

    加拿大粮食的“四散”流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粮食从收购、中转到储运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散装方式,系统配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粮库作业采用智能化管理,每个中转库和港口库都配备有完善的散流流通设施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粮食储运设施配套,工艺先进、齐全,装卸设备实现了标准化、专用化、系列化,且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科学合理的配套不但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粮食运输的效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从1975年就开始研究粮食的集装箱运输,近几年的国内粮食集装箱运输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有5%的粮食通过集装箱装运出口,主要品种是豆类、油菜籽和啤酒大麦等。与散装运输相比,集装箱运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散装运输的粮食容易遭致虫害,散装粮食也容易造成颗粒闲碰撞运输工具而损坏,有人说谷物散状装卸—次,等级就会下降一个档次,而集装箱运输就可减轻或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效地保护粮食品质。从当前看,粮食集装箱运输成本较高,但随着储运条件的不断改善,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将更为明显。据预测,到2005年,加拿大粮食集装箱运输占粮食运量的比重将达到10%。

      (二)澳大利亚的粮食仓储和质量检验体系

    1、澳大利亚的粮食仓储体系

    澳大利亚粮食流通具有较完整的系统。除了农场的白备仓外,澳大利亚中央散粮流通系统约有900个收纳库,服务于17个港口库。中央散粮流通系统仓容约3400万吨,其中永久性粮库仓容为1700万吨,港口库仓容为800万吨,临时性粮仓仓容为1700万吨。全国仓容总量4200万吨,总仓容与每年粮食产:量之比约为1.4:1。粮食收获后,为了安全储粮和及时流通,要求在收获后6-8周送往散粮流通公司,每个州的散粮流通公司必须具备接收当年农场交售的商品粮食的能力。澳大利亚小麦局和各州的散粮流通公司正在根据需要建设新的粮库。

    澳大利亚粮库类型在每个散粮流通公司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有四种仓型:

    (1)平房仓:通常是长方形或方型,钢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高6米,屋顶为玻纹钢板,单仓仓容0.4-1万吨,最大平房仓如出口港仓容达30万吨。

    (2)立筒仓:钢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有配套机械化进出仓设备,费用较高。单仓容量0.15-0.4万吨。

    (3)矮圆仓:钢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仓仓容为0.5-1.5万吨。为了使其平底机械化出粮容易,通常安装有机械出仓输送设备。

    (4)临时仓:当粮食丰收、产量较大时广泛使用,单仓仓容为1-10万吨。

    散粮流通公司在粮食购销存运中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如粮食分级、分等储存,卫生、质量保证,安全储粮,粮食运输等。粮食收购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比较严格的,粮食分级细化,按蛋白质测试分等定级方法已被所有粮食流通企业采纳。以粮食的类别和等级为基础,在收纳库必须分等储存,以维护粮食品质、质量。澳大利亚出口粮食质量控制明确要求,规定出口粮食储藏要做到对活虫是零容忍。由于传统粮食害虫防治方法在食品上有化学残留存在,使粮食市场销售的敏感性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西澳散粮流通公司开始实行用密封仓储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粮食具备高效收纳和装卸能力,澳大利亚粮仓建设做到了设施布局合理、设备配套,并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收纳库、中转库和港口库,无论是新建的还是以往建设的,都要求具有较高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特别是港口中转库,实现了用计算机监控粮食库存,提高了粮食库存管理效率。

    2、澳大利亚的粮食质量检验体系

    澳大利亚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严格的小麦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澳大利亚的白小麦是世界上品质最好、含杂较少的小麦品种之一,其纯度、白度和低水分使用户可以获得较高的出粉率和较好的面粉质量。粮食质量控制包含了在粮食处理的各个阶段实行严格的接收标准和质量检验,以小麦局收购标准为起点,质量控制贯穿于从农户直至交货给客户的整个过程,从而保证了澳麦的洁净,筛屑和杂质很少。从收购粮食到装船出口所经过的各个阶段,对粮食均进行严格的检验,应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按照订货要求提供优质粮食,确保粮食完好和处于无虫状态。在粮食收购中,实行国家验质员制度,验质员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了粮食检验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经运输工具运至码头中转库的粮食,或装箱外运的粮食,实行自动取样,样品定时按一定比例自动取样送到化验室检验,检验的项目有水分、蛋白质、杂质、千粒重和降落值等。收纳库和码头港口库对粮食质量分析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与州散粮流通公司质检中心连接。粮食在装船出口时,卫生检疫部门还要对船仓进行卫生检查,以保证出口粮食运输的安全。粮食检验操作一般是运用仪器进行的,粮食仓库都有近红外快速分析仪,可在1-2分钟内测定小麦的水分和蛋白质等主要指标。由于近红外快速分析仪等仪器比较昂贵,一般粮库购买困难,只能采取租用方式,这样既能保证需要,又能减少一次性投资。

    澳大利亚粮食检验均执行小麦局的标准,除了各地进行检验外,小麦局下属的农产食品科技公司,即一个权威的粮食质检中心,再对各地的粮食样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并对小麦品质进行预报或仲载检验,同时对样品进行应用试验。该质检中心员工有40多人,在粮食收购季节每天要检验600多个小麦样品,其他时间每天也要分析200多个样品,以及时掌握小麦品质情况。另外,还常年对各种做面包、馒头、面条、方便面等各种食品的专用小麦进行应用试验研究,以适应不同国家对小麦食用品质的需求,并将信息及时向生产者反馈,以指导农户的生产,保证澳大利亚出口小麦质量的持续稳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