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放开一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粮食流通政策的重点由需方向供方转移。它意味着我国粮食的供求形势已从偏松向偏紧或紧平衡转变:粮食供求平衡的难点在于如何经由农民利益的保护而平衡地增加产出;粮食安全的刚性促使粮食销产区之间的沟通与长期供给能力的捉高。
(一) 粮食的供求形势从偏松向偏紧或紧平衡转变。从2003年的粮食总产8632亿斤下到低谷,现在是往上回升,2004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达9390亿斤;与此同时面临的粮食消费的新增长期,主要是因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生产需要达到9500亿到9600亿斤以上才能平衡。因此,当前粮食的供求形势也从偏松向偏紧转变,进入紧平衡的阶段,这是大的态势,而且几年之内不会改变。
(二) 粮食供求平衡的难点在于稳定地增加产出。在粮食种植比较劣势比较明显甚至可能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不管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最大限度地少考虑粮食生产,只是在办工业不成或种经济作物风险很大等情况下才不得已为之。且国家与地方对于让农民持续安心种粮的实惠性措施有限。这也是粮食之所以特殊并区别于其它一般产品的重要方面。
(三) 在较长时间内政府考虑粮食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保证种粮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并能提供足够与适销的粮食供给。在这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提高农民在确定价格、适应市场过程中的能力。因此如何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农协或销售合作组织经验,如何培育、维护农民自己的粮食龙头企业,就成了未来政府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 粮食安全的刚性促使粮食主销区必须主动地与主产区沟通。粮食安全就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主销区也不会担心粮食安全,但在粮源紧张或发生紧急事件等特殊时期,粮食主销区就很担心能否有足够的粮食保证辖区居民(包括外来打工或临时居住人员)的粮食供应。为此,主动与粮食主产区进行以“投资基地与产销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销产区合作就成了现阶段粮食主销区解决粮食安全的基本举措。
(五) 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着眼于2030年的长期粮食安全,因此关键是着眼于粮食长期供给能力的提高。这是学者提出的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由产量安全转向能力安全的应有之义,也是各地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坚定不移地保护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因所在。
三、粮食流通方式现代化:粮食流通组织、技术与商物流方式的新变化
粮食流通方式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以物流或配送中心、超级市场与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现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期合同制批发交易、粮食期货交易的发展,以“大小散”结合为基本内容的粮食流通四散化将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一)以物流中心、超级市场与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商品流通包括商流利物流两个组成部分,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物流是指商品实体的转移。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中,商流利物流的职能是合一的,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批发商、零售商,都需要承担一部分物流的职能,而且物流活动中一些单项功能又由社会上的一些不同行业如仓储业、运输业等承担。这种物流分散化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物流的效率,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物流中心是在流通革命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流通组织。它本身不从事商品的经营,不承担商品的商流职能,而是专门接受其他企业的委托代其行使物流的职能。因此,物流中心既不同与原来的批发企业,也不同于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它是将所有的物流功能集于一身,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的物流服务的专门机构。物流中心的出现为生产、流通企业免除了物流的负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将原来分散的物流资源加以集中使用,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物流在两方发达国家被视为“第三利润源”,并将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而给予大力提倡和广泛的支持。
(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流通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物质设施和技术手段。而20世纪末出现的电子商务技术,则在新的技术层面上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产品交易活动。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网上交易,还包括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商务活动,它要求在完善商品交易功能的同时,从一个商家乃至整个社会商业流程的循环中考虑成本的降低与客户需求的满足,从而真正体现网络经济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和电子商务“端到端”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从客户到供应商完全连通,企业内部流程与外部交易完全一体化:透过网络,客户的要求或订单,理论上可以零等待地传递至整个供应链,交易和供给几乎同时发生……这种在互联网上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电子商务摆脱了传统规则的影响,并对这些规则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商业形态、交易形式、流通方式、营销方式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性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一个企业、地区、国家乃至整个全球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乃至粮食安全调控、监督与保障等构成了微妙但又是越来越重要的冲击。因此,电子商务不再仅仅是一种新的流通技术,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作业方式,带来了流通方式的深刻变革,并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方式而成为未来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三)从现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期合同制批发交易、粮食期货交易等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现货交易是一切交易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国目前粮食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现货交易方式必将得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用户在储运方便、时间、规格与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才能较好地适应向较高层次的远期交易、期货交易依次递进的发展要求。较高层次的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方式将得到发展。粮食产品具有规格型号统一、质量易于鉴定、批发周期长、定货批量大、商品保存期长等特点,在交易模式上比较适于开展远期交易。从现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期合同制批发交易,理应成为粮食批发市场中重要的交易方式。随着粮食期货品种的上市交易,粮食市场正在走向资本市场,在进行传统的粮食现货经营的同时,参与粮食期货交易、进行粮食资本经营将是粮食企业的发展趋势。另外,拍卖与代理将得到更加规范与普及,电脑网络交易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四)以“大小散”结合为基本内容的粮食流通四散化将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大散”,就是全流程散装化,特别是汽车、船舶和火车,均按照散装粮食要求设计。这种方式下,装载部分(车厢、船舱)和运行部分(车底盘、船体)结合成一个整体,装卸要求粮库有与之相适应的设施(装、卸船机,装车塔,卸粮坑等),其主要特点是粮食专业性强、效率高。而“小散”是近几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集装箱运输方式。集装箱现有5吨、6吨、10吨箱(主要用于铁路)及20吨和40吨的标准集装箱(主要用于水运),单个箱子的装载量比整车、整船小,故称为“小散”。其主要特点是装载部分(箱子)和运行部分(车底盘、船体)脱离,箱子的通用性强,除粮食以外可运其他货物。特别是对于短时期无能力进行粮食“四散化”储运的发展中国家,集装箱运输装载迅速,可灵活运往目的地且可临时储存粮食,有很强的适用性与通用性。除装卸环节外,对于粮库的要求与“大散”没有区别。
在中国发展通用型粮食集装箱运输,符合多品种小批量的成品粮集装箱运输比较优势要求、符合国家与许多地方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的规划要求、能较好弥补中国东南沿海通用型集装箱运输返空率高的缺陷等。另外,发展先进适用的粮食物流设施,提高散粮装卸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既是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也是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差距的根本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流通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流通方式会不断地产生加入到现代流通方式的行列,原来属于现代流通方式的一些流通形式,则有可能因为不再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失去其优势,转变为传统流通方式,并为更新的流通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