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及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状况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8-05  
    我国的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先导性。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充分利用信贷杠杆功能,发挥其在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中的宏观调控作用。2004年,我国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一轮粮食生产周期中作用明显,但信贷风险加大。

    1984—2003年:转型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周期的概况

    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和总量呈现出的周期性,是以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为导向的。1984—2003年的2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从高峰下滑、徘徊、负增长、恢复生产到波峰阶段,又从波峰滑向低谷三个周期。粮食生产出现了3次供大于求的波动:1984、1990和1996年(持续到1999年),每次供大于求后就会出现农民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也出现了粮食生产连续4年以上的徘徊期,直至出现负增长;也导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3次需求大于供给的震荡:1988、1994和2003年,引起了粮价上涨并影响和推动了通货膨胀。在这2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共出现7年负增长,80和90年代分别出现2次,最大负值为7%,1985年比1984年粮食产量减少2800万吨;1999—2003年出现了4年负增长,最大负值为9%,2000年比1999年粮食产量减少4500多万吨。因此,1994年在粮食生产下降、价格上涨和需求不足之际,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2003年同样引发了对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在宏观调控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基本职能作用

    为解决人口大国出现的周期性粮食安全和农民卖粮难、打“白条”问题,1994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农业发展

    银行,职能之一是做好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1995—2003年的9年间,农发行主要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5000多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9亿多吨,年均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

    这样不仅增加粮食了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而且还支持国家建立和完善储备体系。同时还支持了粮食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促进我国粮食产业化发展。2002-2004年,农发行发放粮油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60多亿元,支持近300个企业累计收购粮食1100多万吨,同时,农发行的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收购等贷款业务继续保持良性循环。

    (二)市场化条件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2004年是我国粮食收购市场化的第一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需求缺口、价格上涨的新情况。农发行制定和调整了粮食信贷政策,加大粮食的购销、储备支持力度。全年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281.96亿元,同比多投放350.49亿元,增幅37.68%;支持粮食企业收购粮食9667.6万吨,同比多收购637.9万吨,增幅7%。农发行支持企业收购粮食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6%;如果按40%的商品率计算,收购量占社会商品粮总量的51.5%。强化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加粮食储备贷款。同时还支持粮食企业落实国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全国口粮需求平衡的作用明显。

    在支持全国粮食主产区域及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一)全国主产区粮食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的概况

    长期以来,全国基本形成了南稻北麦和南米北面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由于我国经济地理的状况和农业生产潜力,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以东北(辽吉黑)玉米、黄淮海(冀鲁豫)小麦和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湘)稻谷为主要品种结构的粮食生产布局优势,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作用十分明显。三大区域涵盖了全国11个粮食主产省份。据农业部统计,近3年13个省区每年平均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三大区域的小麦和稻谷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玉米产量占全国近40%。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和种子四部分。其中口粮是消费的主体,约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粮食安全主要是口粮安全,主要是稻谷和小麦,稻谷是第一大粮食消费品种。我国发生的几次粮食市场波动,主要是稻谷供应减少。

    从三大区域三大品种产量与全国总产量的比较分析(见表一)表明:除小麦比例增加外,三大区域的玉米和稻谷产量在全国的比重,2003与1998年大致相当,但绝对数减少了843万吨和1914.7万吨,减幅为16.6%和18.2%。

    全国和三大区域的三大品种产量减幅度很大:全国共减产7842万吨,稻谷减少3806万吨,占48.5%,是造成2003年口粮供给减少的直接原因;三大区域减产3233万吨,占全国的41%,其中稻谷占59.2%。

    从全国三大区域三大品种收购贷款和收购量的比较分析(见表二、表三)表明:

    全国和三大区域三大品种收购贷款和收购数量成正相关。2003和2004年,全国三大品种的收购贷款为906.53和1245.52亿元,分别占全国粮食收购贷款931.48和1245.52的97%以上;全国三大品种的收购量为8880和9508.5万吨,分别占全国粮食收购总量9029.7和9667.7万吨的93%以上。

    三大区域三大品种收购贷款和收购数量分别占全国粮食收购贷款和收购量的60%。在三大区域中,2004年玉米和小麦的收购贷款和收购数量分别减少6—7个百分点,而稻谷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稻谷的收购贷款和收购量分别为270.62亿元、1854.3万吨,比2003年增加117.8亿元和384万吨(主要是苏皖鄂赣),增长74.2%和26.13%。起主导作用的是农发行支持国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主产区稻谷收购量的增加对全国口粮需求平衡作用明显。

    今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状况的分析及预测

    (一)我国将从粮食基本供需平衡向供过于求阶段过渡

    根据过去2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周期的规律,每次粮食供求波动期约为2年,即实现新一轮粮食供求平衡目标一般需要2年时间的恢复生产,可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再由平衡逐步向供大于求阶段过渡,然后出现新一轮的粮食生产周期。根据目前实施的粮食产业政策和农民就业状况,在气候等自然因素正常的年景下,2004—2005年是本轮粮食生产的恢复期,2006年我国可达到现阶段粮食供求平衡目标,以后将进入本轮粮食生产的徘徊期。

    (二)近期我国粮食供给的形势是安全的

    从长期看,由于水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需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自求供需平衡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长期比较脆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足,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力,需要国家长期利农和惠农政策的支持,但近期我国粮食供给的形势是安全的。

    1、2004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粮食生产也进入新一轮的生产周期。

    从短期看,我国农产品需求已由过去供给约束型过渡到需求约束型。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的水平。在新一轮粮食生产周期中,由于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用粮占粮食产量的2%,加工食品消费约为食物消费达25%,与发达国家已达到70—90%的水平差别甚大;我国粮食购销主体仍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粮食进出口的调节作用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而且需求弹性小,绝对数在逐年减少;城市化的口粮下降基本可以满足新增人口的口粮需要。

    2、现阶段粮食供给潜力将大于社会需求。经济周期的理论说明,经济复苏的特性是与衰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关。在第三次粮食生产周期中,仅1999—2003年粮食产量出现4年的负增长,使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降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因此,本轮周期的粮食增长反弹效应很强。去年由于棉花价格较低,全国有15%的棉田面积改种了粮食。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50%以上源于粮食生产,只要国家利农政策持续下去,农民种粮就会有一定的收益,种粮的积极性就会持续下去,我国的粮食供给就会有相当的保障。因此,2010年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5亿吨以上即可接近供求平衡,粮食生产仍以需求过剩管理为主,防止“卖粮难”和谷贱伤农。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一轮粮食生产周期中的作用

    粮食信贷是农发行信贷业务的主体。贯彻执行国家粮食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是国务院赋予农发行的基本职责,也是农发行的一项长期任务。农发行在贯彻执行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同时,也承担着政策性信贷风险。

    要研究新一轮粮食生产周期中的风险预期和控制方式。2004—2005年是新一轮粮食生产周期中,恢复粮食生产、基本达到供需平衡过渡阶段,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风险相对较小。但去年企业收购的粮食已有部分形成潜在的风险资产。今年,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的调控力度,先后出台了对玉米、小麦的调控政策,启动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等。目前粮食市场价格下滑,粮食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同时,由于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部分主产区政府财政困难,时有发生挤占挪用粮食信贷资金的现象。因此,在2006年粮食市场将逐步向供大于求阶段过渡以后,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风险趋大,粮食信贷在区域、品种、价格及企业经营等方面容易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进行信贷管理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今年农发行制定了中央储备粮等9个粮食贷款办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粮食贷款办法体系。在加大对商品粮油收购和调入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推行政府信用协议贷款。目前已与湖北、安徽、长春等省市政府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按照“政府协调、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方式,信用额度已达1000多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等所需的中长期信贷资金。

    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职能。2005—2006年我国将基本达到现阶段口粮供求平衡目标。国家粮食产业政策一方面要保护和培育市场需求,延长经济上升期时间;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向供大于求过渡阶段的粮食生产、收购、流通、储备和进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稳定及调控市场的重要作用,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一是应确保其一定的资金数量、渠道来源和利率等优惠。二是适当补充和提高资本充足率。2004年,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4%,不仅低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比例,也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更低于国外的政策性银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