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省际间粮食运输现状
从安徽省现行粮食运输方式看:主要有:(1)基层收纳库和储备粮库仓内的粮食大都散装储存,外销时先在仓内灌包,经短途集运至车站和内河码头连同包装上车船外运。为节约费用,装具大多采用塑编袋,此方式运量最大,约占80%;(2)仓内灌包后短途集运到附近内河码头,拆包散装入船,散运至用粮方(或经南京、张家港等中转港口转海轮散运到沿海用货方);(3)因铁路、水路运力紧张,本该铁路或水路运销出省的粮食直接由公路包装长途运输(此时往往因成本增加难以成交,导致滞销、亏损)。
2、省际间散粮运输模式的建议
(1)在全省范围内,根据物流中心选址原则,选择确定若干个散粮运输中转节点(也可称为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依托现有基础设施,配置铁路、水路、公路散装散卸设备,包括装车船、卸车船、装仓、出仓设备和输送、计量、清理、检测设备。实现粮食产地与销地散运的衔接配套。
(2)解决短途集站、集港散运问题。主要是配置计量设备,如地磅;短途散运设施,如汽车——经过简单改造货车,使其适宜装运散粮,距离很近的可用输送带直接装车船。
(3)增设海运中转散运码头,减少集运距离。在靠近主产区又有条件的内河上增建海轮散运或驳船散运中转码头,减少集运里程,降低物流成本。
(4)配置大吨位散粮汽车,扩大汽车散运半径。主要用于储备粮收购、加工厂原粮采购和储备粮轮出、粮油商品、产品中近距离销售、配送。
(5)货源和流向稳定的地方,可适当配置散运专用火车和轮船,必要时也可组织专列、班轮运输。
二、关于黄淮海地区粮食物流
1、黄淮海地区粮食物流特点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省,本域粮食物流既有与其他地区粮食物流一样的共性,也有其特点。
(1)品种以小麦为主,玉米次之,稻谷为辅。相对而言,小麦因其散落性强,在包装运输尤其是使用廉价塑编袋包装运输时,损耗最大。
(2)地势平坦,多为平原,铁路密度大、枢纽多,沿海、沿河面宽,公路交通发达。公路粮食运输比重相对较高,农民向粮库售粮大多使用机动车辆。
(3)近产近销,且趋势明显。本地区粮食生产品种与消费品种吻合度高。如主产小麦,主食面粉,以小麦为原料的面粉厂、食品厂众多;玉米主产地,以玉米为原料的饲养业和饲料产业发达且需求量大,精深、转化加工企业多,如正大、希望等饲料厂林立,安徽还拥有年需原粮、油料数百万吨,生产粮油制品、生化制品、药品、乙醇酒精的丰原集团;中储粮、中粮油、中谷集团储备和加工企业也很多。
(4)四省居中国之中,都为粮食主产区,包围着北京、天津等大的销区城市,又临近用粮、缺粮大省江、浙、沪,与西部、东北小麦调入省区接壤,同时山东本身又是用粮大省。
上述区域特征表明:要加快黄淮海地区现代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当前要大力发展铁路、水路粮食散运,同时要更加重视汽车直达散运问题。
2、发展黄淮海地区粮食物流的建议
(1)铁路、水路粮食散运点密度相对要大黄淮海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地区,其小麦更是商品粮优势品种,优质率也高,供应国内四面八方和出口,散粮运输中转节点相对其他地区应多布置,可依托铁路专用线或在重要节点新建专用线配置散粮接发设施,维修、改造、新建散粮码头,配备散运船只。具体节点散运能力视粮食进出流量大小安排。
(2)公路粮食散运应优先考虑、重点安排黄淮海地区有发展汽车散运独特的诸多优势(如前所述),本地区配置散运汽车利用率会相对较高。发挥汽车散运在节约包装费、减少装卸中转、降低撒漏损失、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的特长,在中短途粮食直达运输中替代铁路、水路运输是完全可行的。发挥汽车散运短途集港(内河码头和海港)、集站优势,变省际间长途包装运输为多运输工具散运无缝化连接既有成功范例,更具发展空间。
(3)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取得示范效应在各省,以核心粮食企业现有良好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中心,使其具备多功能接、发散粮的能力,将散粮汽车、轮船配置给大型粮食企业(中心)管理,以发挥核心企业规模优势、自有运量大的优势、周边社会化服务对象多的优势和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优势,利于示范推广。同时也要适当选择中等规模的粮食购销企业和粮油加工厂,为其配备散粮发放、原料粮接卸设施,这些设施利用得好,因便于仿效,示范带动力更大。
(4)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要大购置散粮汽车、配套装卸设施和仓房改造资金可由国家、地方、企业共同出资。现代物流中心设施建设贷款农发行应本着优先优惠的原则发放。新建用于示范的现代物流中心应享受所得税减免和免征散粮汽车过桥过路费等优惠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