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小麦收购“旺季不旺”暗藏市场变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7-07  
     新华社信息北京7月5日电(记者李晓纬 林嵬 李钧德)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第二年,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积极稳妥地推进。从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河南省今年夏收小麦市场“旺季不旺”的情况看,粮食收购市场正在发生四个带有明显市场化性质的变化:一是集中收购正在变为常年收购;二是基层粮食收购市场重新分级;三是“储粮增值”的传统购销理念正受到“快进快出”新理念的挑战,一些操作灵活的个体粮食经营者悄然崛起;四是“最低保护价”政策尽管难以取消,但对市场的影响正在弱化。

     --农民卖粮“待价而沽”拉长收购过程,集中收购向常年收购转变

    自6月初河南省南阳市率先开秤收购夏粮以来,河南夏粮收购进度与往年相比较为缓慢。据河南省农发行最新统计数据,到6月底,全省农发行已经对213个企业发放收购贷款6.1亿元,支持收购小麦1.3亿公斤,而这个数量仅是往年同期收购高峰时三天的收购量。市场人士认为,今后几个月的收购前景也不很乐观,收购进度平稳将成为新的趋势。

    农民卖粮“待价而沽”将拉长收购过程。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说,2004年之前,农民的小麦出售活动与交纳农业税同时进行,在每年的8月底以前,河南要收约700万吨商品小麦,但这些“卖粮钱”,都直接转化为农民负担款了,没到农民手里。农民想要买种子、化肥,还得出售余粮,从而造成特有的集中销售现象。这导致在新麦上市之初,大批小麦涌向国有粮食企业仓库,收购任务通常在半个月左右就完成大半。而在去年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了农业税后,国家还向种粮农民支付直接补贴,农民负担减少,乡镇政府不再强令农民卖粮,农民卖一斤粮得一斤粮的钱,急于出售的粮食数量大大减少。正是由于与农业税交纳相联系的小麦收购数量大大减少,才使得在收购市场放开的头一年就出现了收购市场持续冷清的局面。而今年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实施后,农民得到了较去年更多的收益、手头较宽松。

    接受采访的一些农民表示,2003年下半年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2004年3月份普通小麦价格甚至曾超过0.80元/斤,价格高点有往后推迟的现象,这让早先已经出售的农民非常后悔。另外,在中央连续两年“1号文件”均为涉农政策的情况下,各媒体对国内小麦产不足需的宣传让农民对目前的供求形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普遍认识到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仍未改变。而且,农民现在的负担减少了,自家存粮也不计入成本。在总结了前两年夏收后过早出售粮食的教训后,今年农民出现大面积的惜售现象,只要不是急需用钱的,就不着急出售小麦。宁陵县石桥乡粮库的工作人员说:“粮库开秤20多天,只收了5万公斤小麦,不到往年的30%,现在农民是谁急着用钱谁卖粮,不急用,就不卖。”

    反观粮食收购企业,由于今年是小麦连续第二年增产,免去了它们对粮源的后顾之忧,也不会急于入市采购。在粮食价格市场化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风险意识加强,在行情不明朗的情况下,收购相对谨慎。同时,农发行为规避风险,资金发放速度也相应放缓。而新的由贸易商以及小商贩形成的收购群体,因为去年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以及油价上涨导致的运输费用提高,也出现迟缓入市的现象。

    对于小麦收购“旺季不旺”现象,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是受今年小麦开秤收购价格低,农民惜售影响。但也有一些市场人士指出,进入夏季后,本来就是面粉消费的淡季,夏季形成售粮高峰是在粮食市场计划垄断式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特有现象。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农户与收购企业对市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双方的“博奕行为”将使小麦收购市场战线拉长,集中收购最终将演变为常年收购。

     --粮食市场正在重新分级

    在粮食市场放开前,市场收购主体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地方上多以基层粮站为主。国有基层粮食收储企业都是“坐商”,上门售粮的农民与基层粮食收储企业共同构成粮食收购一级市场,用粮企业和粮食收储企业构成二级市场。但粮食市场放开后,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主体采取的收购策略及方法各不相同,竞争新格局正逐渐形成。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减少,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个体经纪人等的数量将逐步增加。

    专家认为,当前的小麦收购市场分级可作如下划分:

    一级市场:农民和走村串户的个体粮食粮经营户构成一级市场,取代了此前的农民和基层粮站。据对河南部分市县的调查,目前河南农民直接到国有基层粮食收储企业上门卖粮的仅占20%,大部分的初次交易来自于农民和个体户。

    二级市场:粮食收储企业主要收购粮食个体经营户的粮食,粮源集中程度非常高,这是二级市场。

    三级市场:大型用粮企业和粮食收储企业之间构成了三级市场,这也是供应商和消费商之间最直接的对话形式。

    据调查,当前三级市场和一级市场每斤小麦的差价大约在每斤3分钱,价差比较合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些粮食收储企业越来越视粮食经济人队伍建设。中储粮平顶山直属库目前已建立起260个“收粮大户”组成的收粮队,对每一个“收粮大户”都建有档案,并保持热线联系。对年收购50万公斤以上的大户,粮库年底给他们发奖金,并组织外出旅游。目前,中储粮平顶山直属库每年靠“收粮大户”直接收购粮食量占年度轮换量的95%,购粮费用较以前从粮食系统粮库调粮下降一半。而且这一做法还受到国家粮食局的肯定。一些专家指出,农业税取消后,粮食市场自然分级,坐等农民上门卖粮的粮食收储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而建立并掌握一级市场收购网络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储存增值”观念已落伍

    “收一季存全年”是国有粮食流通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而在粮食收购市场放开之后,这种经营理念正受到挑战。举例说明:宁陵县逻岗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粮食仓储能力为1100万公斤,可去年总共的收购量不到300万公斤。而同在镇街上经营粮食的个体户邓勇,只有一间经营门店,去年经营量却达到300万公斤。邓勇说:“只要每斤有半分钱的利,我就做,一天最多可以走一辆30吨的拖挂。”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经营理念有很大差别,一个是传统的“储存增值”、“收一季存一年”,另一个则是“快进快出”、“以量取胜”。由于双方成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利润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中储粮宁陵直属库主任李守根分析说,去年一些粮食收储企业出现经营亏损,主要是受“储存增值”观念影响,每斤小麦没有两分钱的利润,他们根本就不做。一些专家指出,在与个体粮商的竞能中,改制后的粮食收储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仓容,但仓容却恰恰成了他们经营理念上的“包袱”,粮食收储企业应“长短结合”,不能只做长线,不做短线。

    实际上,改制后的粮食收储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仓容,天然具备长期经营粮食的优势。但长期经营并非长期储存,因为在市场放开之后,价格波动幅度较以往大大增加,战机稍纵即逝。在市场条件下,收购价已经不是收储企业一家说了算的年代,广大粮源也并非少数几个托拉斯就能掌握的。即使是以往的弱势群体农民,随着现在存粮比例的提高,对粮食价格的涨跌也具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同时,由于农户、粮商、粮企、银行各个环节都已经融入到市场大潮之中,买和卖时机的判断将全部由自己来决定,阶段性的“羊群效应”所导致的“追涨杀跌”现象会频繁出现。建议粮食收储企业可以将触脚伸向粮食生产领域,通过发展“订单”掌握粮源,这样,不仅可以使得仓容有效利用,还可以赚取生产服务这一块利润。

    --“最低收购价”影响削弱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对粮食进行定价的历史彻底结束。同时,在2004年上半年已经出台玉米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情况下,夏收期间国家并没有出台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这在客观上将小麦国有购销企业整体推入市场,中国粮食市场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购销体系以及购销规律,正在快速改变。

    然而,今年由于是冬小麦连续第二年增产,在5、6月份新麦上市前后面临重大的季节性压力之时,小麦价格逐步走低。新麦开秤价也非常不理想。6月初,河南新麦开秤价普遍在0.63元/斤左右,较去年低8、9分钱。这使得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6月24日,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七部门(单位)联合召开了夏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做好夏粮收购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做出具体部署。会议要求,中储粮总公司和地方储备粮公司要积极参与市场收购,在夏收期间,按照冀鲁豫地区中等白小麦挂牌收购价不低于0.72元/斤,江苏、安徽、湖北红小麦不低于0.69元/斤,收购130亿斤小麦作为临时储备,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说,今年是我国小麦连续第二个丰收年,去年以来处在历史高价区的小麦价格波动是正常情况,政策干预的早、干预的快并不是好事情。但由于我国粮食流通中有一个怪现象,粮价越低,销区、用粮企业就越不多存粮,为了防止供求“放大效应”再度出现,政府既要尊重市场,又不能不管。

    国家让中储粮系统粮食企业积极高价入市收购,可以发出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以引导、带动小麦价格回到合理价位。中储粮河南分公司通过下属粮库对农民的售粮预期价格进行摸底调查,发现种混合麦的农民价格预期在每公斤1.40元,种白麦的农民价格预期在每公斤1.44元。一些农民表示,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宁愿储粮。按目前的仓容情况,中储粮河南公司最高可收购150万至200万吨小麦,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李长轩认为,今年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小麦正在寻找真正的市场化的价格轴心,今年河南小麦开秤收购价格较低,但却有价无市,说明这个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必然要被市场修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台小麦“最低收购价”,并以价格补贴的方式让粮食收储企业按这个价格收购,可能会出现1998年粮改后“保护价”明存实亡,“地板价”成为“天花板”价的局面,不但会形成新的“粮食烂帐”,粮食市场化改革也可能半途而废。

    河南省通徐县常务副县长徐凤书认为,如果从当前市场物价水平看,小麦价格不但不会持续降低,反而会有较大上涨可能。因此,稳定粮食价格要多用市场手段,千万不能走“回头路”,再次出台保护价收购政策。因为从前几年的实践看,出台粮食保护价政策,不但会给各级财政增加很大负担,而且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并不多。

    徐凤书说,很多粮商就是抓住了农民因急于用钱而抛售的心理,拼命压价收购,如果中央能够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扩大农村信贷的规模,农民一旦有钱购买农资化肥,自然不会再急于售粮。时间一长,市场上粮食流通量减少,粮价肯定会慢慢上扬。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