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主要为亚油酸),富含维生素E、赖氨酸、优质蛋白、磷脂和其他多种氨基酸等。亚油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它可以缓解人体前列腺病症的发作和皮炎的发生,同时,对视网膜和大脑皮质的发育有益;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等作用,长期食用玉米油能增强肌肉和心血管机能,具有预防皮肤病、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效果;同时,玉米油还有维生素E之美称,具有“柔肌肤美容貌”作用。鉴于玉米油以上诸多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且符合21世纪食用油发展的方向,因此,近年国内发展食用玉米油的呼声较高。
我国玉米油生产始于1978年,但国内食用精制玉米油的市场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精制玉米油的售价比较高,比精制豆油高出40%左右,影响了市场销售;另一方面,玉米油耐储性差、易氧化、不易着色,以及消费者对玉米油的保健功能缺乏认识等问题,致使食用玉米油受到冷落,对近期我国玉米油的扩大消费构成不小的障碍。近年由于各种原因已关闭了几家玉米毛油加工厂。
我国玉米油的生产和消费多加工成毛油,供肥皂生产之需。1999年和2000年,我国玉米油(毛油)产量相近,约为10.2万吨,其中70%以上用于肥皂生产,加工成食用的精制玉米油不足30%。我国食用精制玉米油产量,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为2.0万吨和2.1万吨,约占世界玉米油总产量的0.96%。2000年,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为1133万吨,而食用玉米油的产量仅占食用油总消费量的0.17%。
目前,我国玉米消费量为1.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我国用于工业深加工的玉米仅1000万吨左右,占消费量8%左右,经提胚榨油不到500万吨,玉米提胚榨油的比例不足玉米消费总量的4%。这种状况与我国玉米消费结构密切相关。我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口粮,其中,用作饲料约700-8000万吨,占60%-70%;用作口粮消费约1700万吨,占14%左右;而用于工业深加工的玉米仅占8%左右。
国际上玉米油基本为可食用的精炼玉米油。全世界玉米油产量,1990年为149万吨,1999年达到20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6%。美国为玉米油生产大国,占世界玉米油总产量的54%,年平均增长率为4.4%。消费量1990年为52.5万吨,1999年为62.0万吨,年均增长率2.0%。美国玉米油大量出口,1990年-1999年年平均递增8.8%,年均增长量为2.9万吨。玉米油在美国国内食用油消费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豆油;欧洲1990年产量为17.3万吨,1999年达到19.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1990年消费量为21.1万吨,1999年为24.8万吨,年均增长率1.8%。欧洲玉米油不能自给,1990年净进口量为3.8万吨,1999年达到5.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5%,年平均增长量为0.37万吨;日本近10年来玉米油的产量滞留于10万吨左右,消费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
美国玉米油大部分来自加工玉米淀粉糖的副产品,一部分来自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副产品。1998年,美国用于深加工的玉米近5000万吨,约占消费量2亿吨的1/4,其中大部分经提胚榨油。美国深加工玉米用量大,所以,玉米油产量也多。美国玉米的消费量为我国1.7倍,而玉米油产量却是我国的55倍。
近2-3年,在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国在吉林、河南、黑龙江等省进行和正在进行新建和改扩建燃料乙醇工程项目,年生产能力100多万吨,其中,新增乙醇生产能力在100万吨以上,加工原料基本上是玉米,年消耗量在330万吨以上,采用湿法加工工艺,敷设玉米提胚榨油生产线,并直接精炼出食用玉米油。这些项目可新增食用玉米油8万吨以上,是目前国内食用玉米油产量4倍以上。这些新增的玉米油将主要面向国内消费市场。
据预测,2005年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为1313-1410万吨,生产量为1043万吨,缺口达270-367万吨。由于我国食用油缺口较大,只要广大消费者认同玉米油的保健功能,加上合理价格,食用玉米油在我国的消费将获得发展,市场潜力较大。如果2005年我国玉米油的消费比例能提高到1%,消费量可达13万吨以上,比目前国内产量高出11万吨,但这只是理想的推算,市场的发展需要克服诸多的障碍因素。
另据悉,美国近期也在扩大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美国的燃料乙醇都是以玉米为加工原料,其中相当部分采用湿法加工工艺,即玉米经提胚榨油后再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为此,美国玉米油产量将继续增加,其增幅将高于近年平均4.4%的水平,年增长量将超过4万吨,产品基本上流向国际市场,包括向中国出口。
总之,近年我国玉米油消费市场将面临国内产量迅速增长的重压与国外产品涌入的挤压,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将异常激烈。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玉米油市场面临国际产品的竞争已成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