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0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国际(东南亚)粮农发展论坛”和“2005中国(南宁)————东南亚粮农物流论坛”上,关心中国与东盟粮农贸易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会聚一堂,就双方粮农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和交流。
粮农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同东盟国家发展贸易合作。未来中国将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保护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在粮食进出口政策上将继续遵循“有进有出”的政策,通过国际市场包括东盟国家,调剂国内粮食供求数量和品种余缺。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旭波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毗邻,粮农商品贸易运距近、航程短,运输方式和批次灵活,贸易成本低;在消费水平、消费习惯、饮食文化方面,东盟与中国相似。特别是在国际航运市场运费高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扩大粮农产品贸易和加工业有着更多的机遇。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粮农贸易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
———玉米出口:东盟的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多年来一直占中国玉米出口的30%至35%。此外,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也对中国玉米进口保持着年均数十万吨的数量。
———大米出口和进口:中国长期保持着对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大米出口业务。中国沿海等城市对泰国香米具有一定的需求,十年来中国进口泰国香米年均保持在20万—30万吨的水平。
———小麦出口:东盟国家是中国小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截至2004年底,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小麦175.8万吨。
———棕榈油进口:中国长期从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棕榈油。2002年—2004年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榈油数量为148万吨、204万吨、239万吨。
粮农贸易实现互补互利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消费习惯相似,多数粮农产品具有地区性消费的互补和互利性质,在粮农产品贸易及加工业方面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特别中国对东盟的玉米、大米、小麦的出口,东盟对中国的棕榈油出口等,均有着常年稳定的贸易规模。
有专家认为,中国与东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合作,拓展新领域。
粮食初级产品方面。比如玉米,东盟十国是亚洲玉米饲料的主要消费区之一,年进口玉米总量稳定在450万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03年出口数量达到1639万吨。中国与东盟在玉米资源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食用油料、油脂方面。中国已经成为进口油料、油脂的大国。中国油脂的自给率在60%—70%,有1/3要从国外进口。去年中国进口棕榈油370万吨,主要是从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的。今后东南亚仍成为中国主要的供应商。
热带、亚热带水果方面。打通水果的流通渠道,并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后,水果及其制成品,将成为双方贸易的新亮点。
粮油饲料加工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国家面粉加工业、饲料业和油籽加工业出现了稳健的恢复和增长。而中国拥有巨大的粮油饲料消费市场,特别是油籽和饲料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
在与东盟有密切粮农贸易往来的中国南部诸省区中,广西与东盟发展粮农贸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广西是我国惟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沟通我国与东盟各国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其次是政策优势。目前,广西除享受全国各省区共有的政策外,还享受着多数省区没有的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政策等,政策潜力和优势明显。第三是广西目前同时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等多重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的实施,广西乃至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量必然大幅度增加。
粮农贸易需要粮农物流
中国粮农物流体系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相对滞后。据调查,国内粮食从产区运到销区的流通费用,占销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到35%。而国外如加拿大是20%到2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国粮食价格平均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利于中国粮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国家粮食局管理司司长何毅指出了中国粮农物流的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完善重要粮农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农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问题虽然存在,但是也应看到,中国在粮农物流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经验也许会变成一种财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说,通过使用世界银行粮食流通项目贷款和运用世行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中国建设了具备一定水平的粮食仓储运输及物流体系。特别是1998年以后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分三批新建1100多个新型骨干粮库,新增仓容5000万吨,并相应建设了铁路专用线、专用运输车辆等一系列流通设施。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粮食、油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盟可以利用中国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加强本国粮农物流系统的建设。这也是今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另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