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和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粮食价格的走势,省统计局特组织了一次调研活动。
一、2004年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价格情况
(一)2004年粮食产量及收购情况
2004年吉林省农业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2510万吨,比上年增加250.4万吨,增长了11.1%。其中,玉米、水稻、大豆的产量为1810万吨、437.62万吨、152.06万吨,分别比2003年产量增长12.1%、37.5%和1.2%。
新粮入库比较顺利。截至2005年3月22日,吉林省累计入库新粮761.8万吨,同比增加112.9万吨,增长17.4%。其中,玉米入库612.9万吨,同比增加28.2万吨,增长4.8%;稻谷入库107.5万吨,同比增加45.6万吨,增长73.7%;大豆入库40.9万吨,同比增加38.5万吨。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个人收购在粮食收购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全省收购入库的新粮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457.1万吨,占60%;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个人收购149.5万吨,占19.6%;加工转化企业及个人收购155.2万吨,占20.4%。
(二)2004年及今年1-3月份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价格
1、玉米价格稳中有降
2004年1-3月份,吉林省玉米价格承接了上年的平稳走势,始终维系在每公斤1.13元到1.14元的水平上。从4月份开始吉林省玉米价格陡升,比3月份上涨了6%左右,并一直持续在一个较高的价位上。从10月份起,由于季节性压力,玉米价格陆续走低,到2005年3月份,吉林省玉米价格达到每公斤1.08元的价位,比价格最高的上年8月份下降了12.2%。
2、水稻价格不断攀升
2004年年初,吉林省水稻价格始终维持在每公斤1.57元左右的水平上。6-7月份,水稻价格有所下降,最低价格的7月份每公斤1.46元,比价格较高的5月份下降了7.6%。8月份以后,吉林省水稻价格并没有因为新粮上市而下降,反而因为农民惜售,价格持续上涨。2005年3月初吉林省水稻价格为每公斤1.74元,比2004年最低点的7月份价格上涨了19.2%,此间平均每个月价格上涨2.4%。
3、大豆价格小幅上扬
2004年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进口大豆成本提高,导致国内市场大豆价格小幅上扬。1-2月份吉林省大豆平均收购价格在每公斤2.50元左右。3月份以后,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大豆价格一路下跌,6月份大豆价格跌至每公斤2.38元。7-8月份受大豆进口遇阻,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缓和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大豆价格止跌企稳,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2.58元左右。9-10月,随着秋粮收割已近完成,吉林省新豆收购价格疲软,大豆平均价格降到每公斤2.50元。11-12月大豆价格在低位反弹回升,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60元左右。2005年1月吉林省大豆价格再度下降,平均价格降为每公斤2.54元。2、3月吉林省大豆价格才逐步有所回升,价格在每公斤2.56元左右。
二、近五年粮食生产及价格走势
(一)近五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1999年、2000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下降,分别为2305.6万吨、1638.0万吨。2001年至2004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分别为1953.4万吨、2214.8万吨、2259.6万吨和2510万吨。从具体品种看,吉林省玉米产量2000年以来逐年增长,2001至2004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3.7%、55.1%、62.6%和82.2%;2000年至2003年吉林省水稻产量逐年下降,2001至2003年分别比2000年降低了1.0%、1.3%和15.1%,2004年吉林省水稻产量大幅增加,比2000年增长了16.8%。2000年、2001年吉林省大豆产量下降,2001年大豆产量比2000年下降了8.1%,2002年至2004年吉林省大豆产量逐年增长,2002年至2004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6%、24.9%和26.4%。
(二)近五年粮食价格变化情况
近五年来吉林省粮食综合平均价格经历了前期平稳后期上升的过程。就具体品种来看,近五年来玉米价格基本平稳,综合平均价格保持在每公斤0.95元-1.05元之间;水稻价格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2000年-2002年水稻的综合平均价格由每公斤1.24元下降到1.16元,下降了6.4%,从2003年开始,水稻价格大幅上涨,与2002年相比,2003年和2004年水稻综合平均价格上涨了12.9%和50%,涨幅惊人;大豆价格在2000年至2002年保持平稳,2003年大豆价格迅速上升,综合平均价格比2002年的每公斤2.15元上涨了39.5%,达到了每公斤3.00元,2004年大豆价格下滑,综合平均价比2003年下降了15%。
三、近五年粮食价格走势探源
(一)2000年-2002年粮食价格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
引起当期粮食价格低位徘徊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国内粮食生产由1996年至1999年连续四年实现快速增长,粮食产量三次突破5亿吨关口,致使粮食供需关系由相对平衡转变为供过于求态势。二是由于我国在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亿公斤,粮食的储备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三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始终实行国家收购政策,粮食的收购价格偏低。粮食供给量大于粮食的需求量,以及粮食收购价格的偏低导致粮食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近期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由于近几年粮食收购价格的下降、种植成本的增加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的连年下降。同时,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而粮食的需求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粮食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导致粮食价格迅速上涨。另外,在前几年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2004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还具有明显的恢复性上涨特点,这为广大农民所期盼,也为政府所倾向和包容。
1、收购价格长期偏低的历史积淀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民生产的粮食历来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并且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每年都出台政策性保护价格。国家作为主体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从而完成了粮食从一家一户到国家粮库的转移。年复一年,大量的库存粮食在保障国家以丰补欠的同时,也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粮库有限,收购资金也有限,而丰收的新粮还要收,于是就出现了前几年的打白条、压等压价的现象。特别是打白条现象,在前几年成了农村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特别是,当时我国粮食收购市场还没有放开,受粮食专卖政策限制,其他所有制单位及个人不能合法地进入粮食流通市场。农民如果急于以粮变现,就必须接受国家较低的单一的粮食统购价格。
2、粮食市场供应缺口的制约
由于粮食价格的长期低迷状态,导致农业的经济效益下降,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少地方增加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减少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而影响了粮食总产量。随后,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以及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无计划开发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民不愿种粮,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对土地的投入,使耕地面积连年下降。长春市近五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重的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其中:2000年比重高达84.8%,而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比2000年缩小0.9、2.3和1.7个百分点。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呈下滑态势。2003年,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4.31亿吨,其中:小麦、玉米、稻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均出现减产,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减产0.71亿吨。
粮食产量下降,库存减少,供应出现缺口,进而诱发国内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
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作用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市场机制在粮食购销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并存的格局,使得粮食流通更加顺畅,粮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使农民卖粮的自主权和选择余地加大。特别是2003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南方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下降,粮商大量北上收购粮食,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激烈,抬价收购时有发生,进而推动了粮食收购价格走高,这是粮食价格在2003年10月以后陡涨的主要原因。
4、粮食种植成本增加的推动
由于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机油、役畜等农资产品价格上涨,抬升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务农人数锐减,使农村劳动力雇用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种植成本的提升,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2004年,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6.2%。其中,种子价格上涨了7.3%;化肥价格上涨了7.0%(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价格分别上涨了1.9%、7.5%、5.0%和15.1%);农药价格上涨了0.7%;农用机油价格上涨了2.1%;役畜价格上涨了42.8%。
5、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动
随着我国入世及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动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加大,并基本呈现同向走势。较为明显的是,近两年来国内大豆价格的快速上扬,就是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所影响。
四、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一)粮食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4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实施“一免三补”政策,带来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也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4元,比上年增长了18.6%。
据对蛟河市乌林乡乌林村调查,“一免三补”政策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蛟河市共减免农业税1256.4万元,发放国家种粮直补款1522万元。乌林乡乌林村共有土地160余垧,2004年减免农业税36783.00元,户均减免农业税117.60元。从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看,玉米平均亩产毛收入达到840元,去掉成本费305元,净收入535元。水稻亩产毛收入1088元,去掉成本费413元,净收入675元。大豆亩产毛收入750元,去掉成本费415元,净收入335元。
(二)粮食价格上涨影响了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2004年吉林省居民消费粮食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32.9%,大米的价格更是上涨了45%,涨幅惊人。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吉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影响更大。200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40.61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9%。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为240.45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2%,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收入增长幅度。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2004年吉林省低收入家庭人均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比2003年增加了58.86元,增长了32.5%,其中用于购买大米的支出增加了35.82元,增长了40%,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很大。
(三)粮食价格上涨带来了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就一般规律而言,原材料成本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吉林省一些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率相对下降。2004年吉林省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玉米、水稻、大豆的综合收购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13.5%、20.1%和17.0%,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原料成本。
(四)粮食价格上扬成为2004年吉林省CPI上涨的主动力
以粮价上扬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2004年拉动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的主角。去年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1%。其中,粮食类消费价格上涨了32.9%,拉动全年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65个百分点,其中大米价格涨幅更高达45.0%,拉动全年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2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成为拉动吉林省2004年物价大幅上涨的主动力。
五、值得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
我国是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很小,一个较小的供给量变化就足以引起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多一点多的不得了,少一点少得不得了”。一但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稍有不力,就极容易出现粮食价格的投机现象,引起粮食市场混乱,粮价上涨失控。而且我国居民消费中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消费品与食品有关,粮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在粮食价格的问题上,我们要确保粮价的既本稳定,防止粮价上涨失控并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既要重视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行决定粮食价格。
(二)少数国有粮食企业未能肩负起政府所赋予的职能
国有粮食企业的自身利益与政府赋予它的职责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使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出现问题时难以完全履行政府所赋予它的职责。少数国有粮食企业总是把自己的部门利益看得很重,特别是在粮食减产、粮价上涨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不仅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反而对粮食市场波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个别国有粮食企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黑洞。另外,粮食市场具有很强的投机性,粮食一定程度上被作为一种投机品进行炒作,因此粮食大幅度涨价的好处并没有全部落到农民手中。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吞噬了农民部分收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在种植上投入资金的多少。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农民用于生产资料的支出越多,农民所能获得的收益就会越小。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为98.9%、101.1%、100.4%和101.0%。2004年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其价格指数高达106.2%,是近五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然而农民为了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就不得不大量增加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这就不能不进而吞噬农民的部分收益。
六、2005年粮食价格变化趋势预测
预计2005年吉林省粮食市场价格,上半年会有小幅波动,下半年将呈稳中略降的趋势,全年总体走势以平稳基调为主。主要判断依据是:
(一)强势政策抑制价格再涨
一是强势支农政策影响。中央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强势,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发展前景。预期结果是,随着我国粮食供给能力的逐步增强,将会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价格的再涨。
二是我国今年稳定物价的宏观政策影响。粮食价格变化与CPI走势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控制粮食价格上涨是抑制CPI上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所以,粮食价格的动态必将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二)高价位运行抑制价格再涨
经过2004年恢复性上涨,我国粮食价格处在较高且合理的价位。同时,部分品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再涨空间有限。
(三)粮食生产成本可能推动价格上涨
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2005年粮食生产成本会继续上升。实际上,这个情况在年初以来已经出现。据统计,2005年前两个月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5%。
(四)国内玉米需求量增加可能会拉动价格上涨
一是国内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量将逐步恢复。尽管前期国内玉米饲料消费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有所下降,但由于供应紧张,畜禽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饲养业补栏积极性明显增强。因此,后期饲养业对玉米的需求将呈增长趋势,对国内玉米市场行情也将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二是国内工业用玉米的消费量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近期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物燃料开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制定了以陈化粮生产乙醇汽油的政策,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省全封闭运行销售车用乙醇汽油,强制各加油站销售乙醇汽油。华中和华北等省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乙醇汽油的大力推广和强制使用对玉米的需求量将大幅提高,对后市玉米价格将有推动作用。
此外,尽管2004年我国夏、秋两季粮食均大幅增产,但产需仍有缺口,且进口无法完全弥补,仍需要动用库存。同时,各级储备采购尚未完成,后期仍有一定需求,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粮食价格产生向上拉动的影响。
七、确保粮价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粮价稳定,也就确保了当前的物价稳定。确保了粮食安全,也就确保了百姓生活。面对当前我国粮食市场情况,各级政府务须在确保粮食价格稳定,确保粮食安全上下工夫。
(一)实行奖励政策,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
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托住最低收购价格,防止粮食价格出现逆转。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行消化市场价高于最低收购价的价差,例如降低部分税率、粮食加工企业用电执行农用电价、企业消化不了的由财政给予适度补贴等。可以考虑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政府应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的价差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
(二)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完善储备运行机制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粮食储备的数量,充分运用储备的吞吐来平抑市场粮价,运行上尽可能把握好时机,实行市场粮食多时低价购储,市场粮食少时高价抛售,达到在国家不补贴或少补贴的条件下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双重目的,以规范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粮食价格。同时,在库存粮食过多时可以考虑增加出口,适当地减少国内的粮食供给量,保持粮食的供需平衡,使粮食价格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三)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民科学种田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继续落实中央的宏观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理顺流通领域,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针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制定相应政策,集中力量开展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加强对全省农资市场执法监管,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防止农资流通领域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现象,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原因出在中间商身上。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并不高,但由于中间商牟取暴利,在流通环节提高价格,农民就只能以高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鉴于此,各级政府应制定农业生产资料零售的最高限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维持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