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4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实施“一免三补”政策,带来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也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4元,比上年增长了18.6%。
据对蛟河市乌林乡乌林村调查,“一免三补”政策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蛟河市共减免农业税1256.4万元,发放国家种粮直补款1522万元。乌林乡乌林村共有土地160余垧,2004年减免农业税36783.00元,户均减免农业税117.60元。从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看,玉米平均亩产毛收入达到840元,去掉成本费305元,净收入535元。水稻亩产毛收入1088元,去掉成本费413元,净收入675元。大豆亩产毛收入750元,去掉成本费415元,净收入335元。
(二)粮食价格上涨影响了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2004年吉林省居民消费粮食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32.9%,大米的价格更是上涨了45%,涨幅惊人。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吉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影响更大。200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40.61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9%。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为240.45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2%,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收入增长幅度。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2004年吉林省低收入家庭人均用于购买粮食的支出比2003年增加了58.86元,增长了32.5%,其中用于购买大米的支出增加了35.82元,增长了40%,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很大。
(三)粮食价格上涨带来了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就一般规律而言,原材料成本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吉林省一些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率相对下降。2004年吉林省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玉米、水稻、大豆的综合收购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13.5%、20.1%和17.0%,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原料成本。
(四)粮食价格上扬成为2004年吉林省CPI上涨的主动力
以粮价上扬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2004年拉动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的主角。去年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1%。其中,粮食类消费价格上涨了32.9%,拉动全年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65个百分点,其中大米价格涨幅更高达45.0%,拉动全年物价总水平上涨了1.2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成为拉动吉林省2004年物价大幅上涨的主动力。
五、值得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
我国是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很小,一个较小的供给量变化就足以引起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多一点多的不得了,少一点少得不得了”。一但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稍有不力,就极容易出现粮食价格的投机现象,引起粮食市场混乱,粮价上涨失控。而且我国居民消费中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消费品与食品有关,粮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在粮食价格的问题上,我们要确保粮价的既本稳定,防止粮价上涨失控并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既要重视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行决定粮食价格。
(二)少数国有粮食企业未能肩负起政府所赋予的职能
国有粮食企业的自身利益与政府赋予它的职责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使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出现问题时难以完全履行政府所赋予它的职责。少数国有粮食企业总是把自己的部门利益看得很重,特别是在粮食减产、粮价上涨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不仅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反而对粮食市场波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个别国有粮食企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黑洞。另外,粮食市场具有很强的投机性,粮食一定程度上被作为一种投机品进行炒作,因此粮食大幅度涨价的好处并没有全部落到农民手中。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吞噬了农民部分收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在种植上投入资金的多少。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农民用于生产资料的支出越多,农民所能获得的收益就会越小。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为98.9%、101.1%、100.4%和101.0%。2004年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其价格指数高达106.2%,是近五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然而农民为了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就不得不大量增加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这就不能不进而吞噬农民的部分收益。
六、2005年粮食价格变化趋势预测
预计2005年吉林省粮食市场价格,上半年会有小幅波动,下半年将呈稳中略降的趋势,全年总体走势以平稳基调为主。主要判断依据是:
(一)强势政策抑制价格再涨
一是强势支农政策影响。中央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强势,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发展前景。预期结果是,随着我国粮食供给能力的逐步增强,将会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价格的再涨。
二是我国今年稳定物价的宏观政策影响。粮食价格变化与CPI走势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控制粮食价格上涨是抑制CPI上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所以,粮食价格的动态必将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二)高价位运行抑制价格再涨
经过2004年恢复性上涨,我国粮食价格处在较高且合理的价位。同时,部分品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再涨空间有限。
(三)粮食生产成本可能推动价格上涨
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2005年粮食生产成本会继续上升。实际上,这个情况在年初以来已经出现。据统计,2005年前两个月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5%。
(四)国内玉米需求量增加可能会拉动价格上涨
一是国内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量将逐步恢复。尽管前期国内玉米饲料消费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有所下降,但由于供应紧张,畜禽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饲养业补栏积极性明显增强。因此,后期饲养业对玉米的需求将呈增长趋势,对国内玉米市场行情也将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二是国内工业用玉米的消费量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近期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物燃料开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制定了以陈化粮生产乙醇汽油的政策,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省全封闭运行销售车用乙醇汽油,强制各加油站销售乙醇汽油。华中和华北等省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乙醇汽油的大力推广和强制使用对玉米的需求量将大幅提高,对后市玉米价格将有推动作用。
此外,尽管2004年我国夏、秋两季粮食均大幅增产,但产需仍有缺口,且进口无法完全弥补,仍需要动用库存。同时,各级储备采购尚未完成,后期仍有一定需求,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粮食价格产生向上拉动的影响。
七、确保粮价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粮价稳定,也就确保了当前的物价稳定。确保了粮食安全,也就确保了百姓生活。面对当前我国粮食市场情况,各级政府务须在确保粮食价格稳定,确保粮食安全上下工夫。
(一)实行奖励政策,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
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托住最低收购价格,防止粮食价格出现逆转。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行消化市场价高于最低收购价的价差,例如降低部分税率、粮食加工企业用电执行农用电价、企业消化不了的由财政给予适度补贴等。可以考虑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政府应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的价差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
(二)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完善储备运行机制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粮食储备的数量,充分运用储备的吞吐来平抑市场粮价,运行上尽可能把握好时机,实行市场粮食多时低价购储,市场粮食少时高价抛售,达到在国家不补贴或少补贴的条件下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双重目的,以规范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粮食价格。同时,在库存粮食过多时可以考虑增加出口,适当地减少国内的粮食供给量,保持粮食的供需平衡,使粮食价格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三)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民科学种田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继续落实中央的宏观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理顺流通领域,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针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制定相应政策,集中力量开展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加强对全省农资市场执法监管,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防止农资流通领域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现象,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原因出在中间商身上。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并不高,但由于中间商牟取暴利,在流通环节提高价格,农民就只能以高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鉴于此,各级政府应制定农业生产资料零售的最高限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维持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