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人大代表:尽快推出我国粮食期货价格指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3-11  
     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中南大学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冬荣教授联合七位来自湖南的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尽快推出我国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在这份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案中,代表们建议,为了科学决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尽快建立信息完备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按国际惯例把小麦、大豆、玉米等不同品种的粮食期货价格编制成一个反映所有粮食未来供求关系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并将它作为制定粮食供给政策的依据。  

      刘冬荣代表说,由于前几年粮食丰收,粮食库存增加,使粮食价格大幅下跌,“谷贱伤农”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从2003年10月份到2004年4月初,大豆、小麦等基本粮油品种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出台了减税、加大农业投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等政策设法增加粮食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包括粮食的短缺,也包括粮食的过剩。2003年10月份以来出现的国内粮价大幅上涨只是一种恢复性上涨,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国内粮食供不应求,而是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的库存和流通环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国家相关政策虽然促成了粮食生产的恢复性增长,但究竟供给增加多少才合适,不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而从根本上杜绝粮价的大起大落,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定量的科学的远期预警指标。

     刘冬荣代表认为,由于囊括了各种主要的粮食品种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价格,粮食期货价格指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状况;同时,粮食期货价格指数通过对未来市场价格的发现,能够协助粮食市场各个参与方在理性预期未来价格变动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策略,从而把粮食价格变动引起的通胀风险降至最低。价格是整个经济的核心,同样,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对农产品价格的把握,这样才能全局性地解决问题。粮食期货价格指数有助于国家相关部门把握粮食价格变化,进行科学决策;同时推出粮食期货价格指数有利于改善我国粮食价格体系。

     刘冬荣代表认为,我国粮食价格放开以后,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市场主导的价格调节机制;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走向规范化;另外,国外CRB和GSCI农产品分类指数已经推出几十年,发挥了重大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因此,目前我国推出粮食期货价格指数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据刘冬荣代表介绍,粮食期货价格指数是中南大学商学院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研究课题--“粮食价格指数编制与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