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众心存疑虑
农民担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有变。2004年政府公布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0元,不仅比上年江西早籼稻平均收购价格49.55元高出20.45元,而且比2004年全省50公斤早籼稻生产成本48.74元高43.62%,同时目前粮食市场价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购价格,农民觉得种粮效益可观,也愿意种粮。但面对较高的粮食市场价格,农民普遍担心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能否持久,种粮补贴会取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之上涨会抵消粮价上涨的增收因素。这些担心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长期投入,而且影响农民交售早稻的积极性,最终将恶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县、乡、村部分干部对以往粮食价格政策多变心有余悸,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我国粮食价格政策与粮食市场供求密切相关,粮食少了,保护农民的政策来了,粮食多了,政策走了,粮食价格政策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大,他们担心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只是权宜之计。民众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心存疑虑的现实表明,人们对这一政策信心不足,政策多变的心理阴影不消除,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效应就难以发挥,一旦粮食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格,将对粮食生产形成沉重打击,到时要恢复人们对粮食价格政策的信心,就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二)农民待价而沽
2004年早稻收购时节,农民“惜售”这是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遇到的又一问题。农民惜售问题不解决,就有可能使粮食市场价格扭曲,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的愿望落空。农民惜售,主要是因为:①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后,农民吃了定心丸,他们明白每50公斤早籼稻70元收购价格是有保障的,因而并不急于出售已收获的早稻,而是等待收购价格继续走高。这样,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粮食下跌空间的封闭,强化了农民对早稻收购价格的看涨心理预期。②由于前段时间,江西旱情严重,农民担心干旱影响中、晚稻收成,对大量销售早稻存有顾虑,强化了收购价格看涨的心理预期。③目前粮食市场供给总体上仍处于短缺状况,广东、浙江和福建的粮食储备库对于江西产早稻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江西省粮食购销企业手中并没有多少粮食,加上前一段大米价格上涨已经被消费者接受,来自消费市场的降价压力减缓,在粮食市场供给还处于短缺的情况下,农民并不急于出售手中的粮食。④因去年粮价先低后高,市场价格由50公斤50元左右上涨到85元上下,涨幅高达70%,使先卖粮农民损失巨大,后卖粮的农民获益颇丰。2004年早稻收购价格也是先低后高,目前收购价格比开秤收购时上涨。因而农民预期粮价会继续走高,怕卖早了吃亏,于是观望等待,普遍存在待价而沽的心理。⑤2004年降低农业税,对农民种粮进行直补,使农民负担减轻,他们手里有了余钱并不等着售粮变现,因而不急于售粮,而是持粮观望,等着卖个好价钱。农民惜售将人为放大市场供求缺口,引起粮食价格上涨,使国家为掌握更多的粮源而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倒逼最低收购价格,从而威胁到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一旦发生粮食价格下跌,最低收购价格不能满足农民的心理预期,将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伤害。
(三)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狭小
粮食市场收购价格水平较高,使粮食购销企业的利益空间狭小,影响收购的积极性。由于粮食购销企业对人市收购谨慎,大量的粮食在农民手中无法实现其价值,使最低收购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初衷难以实现。目前江西市场销售的早籼米50公斤价格在120元—130元之间,由此反推到早稻的收购价格应在66元左右,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企业的经营将会出现亏损,因而大多数粮食购销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还在观望。去年新干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握了全县的主要粮源,价格由低到高,企业获益颇丰。2004年早稻收购价格大幅度上升后,受粮食市场销售价格制约利润空间缩小。据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该县运往广东等市场每50公斤粮食获利1元~2元,基本上只是保本微利,由于市场价格把握难度较大,粮食购销企业不敢大量收购。在调查中,对国家出台的50公斤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70元及目前市场粮价走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价格偏高,应该定为65元较合理,另一种意见认为粮价合理,但两种意见持有者普遍认为运行艰难,以50公斤早籼稻收购价格70元为例,存放半年,利息2元,国家规定标准水分13.5%,当前收购的早稻水分一般在13.5%以上,14%水分抽风费用1元,短途运费1元,损耗0.5元,上下力资1元,到广东运费5元—10元,合计运到广东的销售价格为80.5 元-85.5元,高于当地市价。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主体,他们因利润空间狭小而不愿人市收购,势必使粮食市场发生逆转,一旦粮食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格,国家补贴政策又不到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实施就将陷入困境。(四)收购主体之间的价格竞争个体加工厂和粮商为了争夺市场,以50公斤早稻收购价格高于国有粮食企业2元—3元抢购粮食,既加重了农民对早稻的惜售心理,又扰乱了粮食收购秩序,使粮食市场价格偏离最低收购价格越来越大。如湖口县有1000多户国有、私营、个体经营者参与了2004年的早籼稻收购,该县早籼稻开秤收购时,50公斤常规早籼稻收购价辂为74元—76元,优质早籼稻78元-79元,由于部分企业竞价收购,目前优质早籼稻早收购价格达到80元—82元。从表面上看,个体粮商收购价格仅比国有粮食企业高出1元2元,不足以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构成威胁,然而就是这1元~2元,加上其上门收购,方便农民交售,对粮食质量标准也不如国有粮食企业那样严,因而农民更愿意在家门口将粮食交售给他们。放开粮食市场后,收购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价格优势被打破,但应当看到部分个体粮商收购的粮食大多是卖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谋取差价,不免会损害农民利益。同时,在市场紧缺时,各收购主体价格竞争以抬级抬价为特征,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这种竞争便会演变成压级压价,到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受损的仍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