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DDGS&玉米蛋白粉 » 正文

04年中国玉米淀粉市场的供需状况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2-16  
自1989年至今15年过去了,我国玉米淀粉工业,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5年来平均增速13.6%。2002年,全国玉米淀粉产量,已统计上来的数字是540万吨,加上未统计上来的数字,总产量约600万吨.2003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上来,估计全国总产量在70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5%。按生产1吨淀粉消耗1.5吨王米计算,年消耗王米1000万吨以上,约占玉米总产量的9%左右.玉米淀粉加工业,已成为粮食加工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四季度,我国的粮食价格,经过几年的低位徘徊之后,有了跳跃式的上涨,再加上海路、铁路运输紧张,价格上涨,还有钢铁涨价、煤炭涨价,普天之下,一片“涨涨涨”之声。有人说,这是价格的理性回归,也有人说这是通胀之前兆。这些学术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这种涨价形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如何应对?2004年玉来淀粉市场供求状况会有什么变化?

  我的判断是,2004年,我国淀粉市场,仍然会维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全国淀粉产量突破1000万吨,平均增速11%,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判断,是基于下列因素的考虑:

  一、国家政策的鼓动

  1、政府政策导向,刺激了投资积极性。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促进了粮食生产,粮食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几度出现了“卖粮难”、“财政补贴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国家及时地调整了粮食政策,由“统购统销”转变为“购销市场化”,由“限制加工”转变为“鼓励发展”,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首先,从“七五计划”开始,国家相继批准了一批大型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建设,包括引进技术、引进关键设备,使我国淀粉工业有了质的变化,由“小作坊”式的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大生产。

  其次,“开发大西北”,使玉米加工业填补了西北、西南地区的空白“如甘肃荣华、陕西国维应运而生,四川、重庆也在建厂。

  还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粮食主产区的政策,鼓励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东北继续扩大加工规模,如华润生化、长春大成、山东诸诚(在黑龙江),都有加工玉米上百万吨基至几百万吨的扩建规划,并且正在实施。

  2、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玉米进项税抵扣率由10%调高为13%,使企业毛利增加两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八个领域实行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允许玉米加工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抵扣,也会增加企业效益。

  3、加入WTO后,海关关税的降低,使养分设备进口的成本降低,减少了建设投资。

  4、地方的一些优惠政策,如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减免、土地价格优惠等,对个别企业的支持也很大。

  二、市场需求的拉动

  1、通胀初期刺激购买欲望。近几年来,我国物价涨幅很低,甚至有负增长。去年四季度以来,物价全面、快速上涨。今年三月人大会议预计物价涨幅在3%,其实非常有可能突破这个数字。因为目前粮食价格涨幅已超过二位数,肉、蛋、奶等副食品的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在普遍价格上涨的形势下,人们“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会激励人们的购买欲望;还有近几年来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高,购买力有所提高,对目前的涨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只有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才会抑制消费,所以目前是刺激购买欲望的态势为主导,会拉动生产增速。

  2、以淀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业有较快的发展,淀粉需求增加。

  例如淀粉糖浆的产量已近300万吨,年耗淀粉260万吨,约占淀粉产量的40%以上。

  味精产量突破100万吨,消耗淀粉(包括小麦料)突破200万吨,约占30%以上。

  发酵工业如赖氨酸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各种小食品、变性淀粉的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

  这几年来,淀粉行业讲供大于求,其实际是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落后的、规模较小的、资源不足的、环保不合格的生产能力被淘汰了,反而有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快速发展,使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连续十几年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3、淀粉加工业的副产品需求转旺,价格攀升,部分地消化了原料涨价的因素。

  大豆、豆油的价格上涨,带动玉米油价格的上涨,约有30%左右的涨幅。

  畜牧业每年有5%左右的增长,使蛋白粉、纤维饲料的需求量增加。玉米价格的上涨,也使玉米蛋白粉、玉米纤维饲料作为配合饲料的辅料的配料比重增加,因而刺激玉米淀粉加工业的副产品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4、出口需求增加

  随着国际玉米价格上涨(82美元→120美元),海运费上涨(22美元→80美元),使我国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玉米蛋白粉、纤维饲料的竞争力增强,价格上升。过去,出口淀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乏力,现在,由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暴涨而会有利于出口。

  三、企业降低成本的推动

  目前中国的淀粉工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深加工方向发展。据2002年年末统计,全国90%以上的淀粉产自山东、河北、吉林三省。因为这三省是粮食主产省,有原料优势。90%以上的淀粉产自诸城、大成、黄龙等10大企业;90%以上的企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加工产品。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相继或关门,或停产,或并购,或转产。

  这些大型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主要原因是:

  普遍占有原料优势和规模优势,成本低。以盈亏平衡为基准,15年前,淀粉与玉米的比价是1.8:1,现在已降到1.4:1或1.35:1。

  普遍采取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消耗降低,淀粉对玉米单耗由1:1.16降到1:1.46,综合收高到98.5%以上。

  普遍采用了热电联产,降低了能源成本。

  普遍加速了三废治理,环保压力得到缓解。

  综合利用率提高,玉米吃干榨尽,就连废水也要产生沼气,供居民取暖、做饭或发电。

  玉米加工企业的上述变化,无疑是增加了消化 吸收粮食涨价、运输涨价等因素的实力。

  四、各种负面因素的制动

  通胀是一把双刃剑,通胀初期,刺激经济发展,长期通胀,则会破坏经济发展。目前,粮食、钢铁、运输等全面涨价,给我国淀粉工业发展的制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承受这种涨价压力的实力非常弱小,很容易陷于困境,加速停产、关门的步伐。

  还有企业内部因素的制动,主要表现在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增值较小,例如深加工比重很大的淀粉糖浆,还只是中低档产品,较高档次的42果糖、55果糖产量还很小。还有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治理成本越来越大。

  进口的冲击。如木薯淀粉从泰国、越南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大,有统计说,去年已达到30万吨,特别是与东盟的贸易关税调低后,木薯淀粉的进口,对玉米淀粉的冲击会越来越大。

  五、结论

  综合所述,政府政策的鼓动,会刺激投资,加快淀粉工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拉动,会使产销趋于平衡;企业降低成本的推动,会使产业向原料产地集中,向超大规模的集团化方向发展,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外部各种负面因素的制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发展速度。

  总体上来说,2004年增速15%,增产100万吨淀粉是可能的。因为今年初,吉林赛力斯达年加工玉米30万吨的生产装置恢复生产,锦州元成公司年加工玉米60万吨的生产装置,下半年投产;山东西王集团30万吨淀粉,陕西国维24万吨淀粉扩产已结束;还有一些公司也会充分利用遭受生产能力,增产一些。

  到2008年,玉米加工规模还会扩大。吉林华润生化新增300万吨,长春大成集团在姚家的项目新增120万吨,山东诸诚在黑龙江扩产新增70万吨,山东长治新增50万吨,等等。这些规划实现后,使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以上,消耗玉米1500万吨以上,保持增速11%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