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企业套期保值风险粮食企业套期保值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
(一)市场风险
通过套期保值完全转移现货头寸的价格风险的基本前提在于,标的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的方向呈现趋同性,套期保值期初和期末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差即基差相等,当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反向操作时,可以实现彻底的盈亏互抵,达到锁定目标价格的效果。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种种因素均可能使得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波动幅度不一致,导致基差在套期保值期限内变强或变弱。而基差的变化正是粮食企业套期保值可能承担的损益。
假设Sti、Fti表示ti(i=1,2)(t2>t1)期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Bt1=St1—Ft1表示期初基差,Bt2=St2—Ft2表示期末基差。则以卖出套期保值为例,基差风险为(St2—Ft2)—(St1—Ft1) =Bt2—Bt1,当现货价格相对期货价格变动较小即基差变弱时,Bt2< Bt1,意味着卖出套期保值者在现货市场上的收益不足以抵扣其在期货市场上的亏损,基差缺口即为净亏损额。
由此可见,企业套期保值能否实现最大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差风险的防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异常背离呢?从基差风险的形成来看,由于Bt1是企业套期保值期初便已确知的,因而基差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源自Bt2的不可预测性,一个发达的现货流通市场和成熟的期货交易市场是企业实现套期保值预定效果的必要前提,就我国现状而言,造成我国基差风险较大的原因如下:
1.期货市场主体缺位。长期的政策保护使得我国粮食企业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加之相关政策规定“信贷资金不允许进入期货市场”,造成我国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体严重缺位。保值者由于持有一定的现货头寸,具有交易数量大、交易部位固定、持仓时间较长等特点,有利于期货价格走势的稳定。而投机者进入期货市场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价差收益。过度的投机交易通常会演化为“价格操纵”,造成期货价格严重背离现货价格而发生剧烈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巨大损失。
2.交易品种匮乏。三大农产品期货大豆、玉米、小麦相对我国丰富的粮食品种的套期保值需求而言,仍显单薄。许多粮食企业不得不选择跨品种套期保值,降低了现货商品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关联度,基差风险变大。
3.现货流通体系不畅。我国目前地区之间的分割仍然存在,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粮食运转相对困难,粮食储运的成本费用较高,当基差扩大或减小出现套利机会时,套利者无法通过现货的运转交割实现盈利,相应到期日的期货价格也难以向现货价格靠拢。
4.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期货法规对于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的界定尚不明确,对交易者、期货交易所的约束不足,导致实际操作中频频出现规模失控、投机过度等问题,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动荡,影响了期货价格的正常变动。
(二)内部风险
除了市场风险以外,套期保值之所以存在风险还源于粮食企业本身。
1.产权关系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确直接导致了部分粮食企业负责人为了追求一时的高利润或是中饱私囊,借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之实,进行违规操作,其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套期保值目标不明。实际运作中,一些粮食企业把其在期货市场的收益进行单独核算,甚至下达套期保值的盈利指标,使得套期保值人员迫于盈利压力,进行投机操作,造成风险。
3.对损失反应欠灵敏。粮食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反馈较滞后。当损失发生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反应,以至风险扩大。尤其在我国目前期货市场本身欠成熟、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粮食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更加明显。
4.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安排不合理。部分粮食企业套期保值人员缺乏相关期货知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以致在实际运作中盲目操作,人为失误较多,加大套期保值操作的风险。另外,在人员的配置上,缺乏对从业人员心理风险偏好和性格特征的分析,以致一些风险偏好者或是性格不够谨慎的人从事套期保值操作,加大了心理风险的因素。
5.内部监管不严,会计处理落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体系,上述道德、经营和心理风险都难以防范,导致恶性投机事件屡屡发生,风险防范更成一纸空文。与此同时,会计处理方式的落后,使之很难对套期保值的保值性进行充分的反映,对其潜在损失更缺乏相关的披露,使上级主管很难加以控制防范,以致潜在风险逐步累积造成巨额风险。
二、粮食企业套期保值风险的防范
(一)制定合理的套期保值计划
1.树立正确的套期保值观。套期保值的实质是以放弃一定的风险利润为代价,保障正常利润。所以,应将风险防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套期保值的操作中,并结合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盈亏综合判断套期保值的效果。
2.人员安排和职责确定。首先,套期保值人员应具备期货从事资格和相关工作经验,并至少有一名人员熟悉会计操作,以便与会计部门协调。其次,针对心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人员的选用应注意其风险偏好和性格特征,并结合监管和激励机制进行防范。此外,待中国保险市场中的信用保证保险有充分发展后,还可通过购买保险加以防范。其三,根据人员情况进行合理分工并确定其各自可支配的最大资金量。
3、与会计部门协调。首先,套期保值人员需从会计处及时了解相关原材料、产品、存货信息,从而确定需要套期保值的产品种类及其数量。其次,在资金的运用—卜,套期保值部门应与会计部门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确保套期保值资金的正确流向,防止违规使用资金进行投机。最后,套期保值部门的报告须先由会计部门作会计处理后再上报,这期间还可能涉及到有关会计准则的调整。4.编制套期保值计划书。通过结合自身情况将以上诸原则细化,粮食企业可制订一个完整的套期保值计划书。计划书中可明确套期保值部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及风险责任,同时确定套期保值资金的使用制度,从而便于操作,也便于粮食企业的内部监管。
(二)套期保值操作及风险控制
1.选择合适的期货合约。期货交易的品种最好与现货商品一致,才能保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由于我国目前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品种有限,粮食企业可能难以找到与现货头寸完全对应的期货合约,而在从事交叉套期保值时,应当尽量选取相近的品种,使得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保持大致相同的走势,以减少基差风险。
2.选择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现货价格变动与期货价格变动的不一致决定了粮食企业可以通过灵活选择套期保值比率,即每单位现货头寸所对应的期货合约的数量,来降低基差变动的风险。现货价格变动越大,套期比率相应越大。
3.选择恰当的入市时机。选择恰当的入市时机就是选择了有利的人市价位,企业可采用多级目标价位策略,分步分期在不同价位上按计划进行操作,也可把握机会,当目标价位到来时,一次性完成保值操作。当然,现实操作中,一方面,企业需要结合套期保值计划的预设目标;另一方面,应当综合考虑市场的具体情况,灵活可变而不失根本方为上策。
4.运用基差交易,由于基差交易是套期保值者根据预定的基差按照协议价与另一方在现货市场上成交,交易的现货价格等于协议的期货价格与预先商定的基差之和,因而,粮食套期保值企业只需着眼于基差的变化,谋得最有利于保值目的的基差,便可有效实现预期的套期保值目标。
(三)套期保值的监管及会计处理
1.编制套期保值工作及风险报告。每日当期货市场休市后,按照逐日清算制度,套期保值人员町根据期货公司传送的当日持仓价位、数量及当日的期货仓位、资金变动情况,结合企业所需套期保值的产品存量编制报告,并预期价格走势和风险。通过期货、现货的持有量和价位算出综合盈余,结合基差变化编制风险状况图,对当日的风险状况加以粗略表述。如需进一步定量表述风险,可以采用VaR法(即风险价值法)进行度量。此外,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尚欠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可能在一个交易日中出现大幅波动,这时,套期保值人员应立即将风险情况报告主管,进行相关处理,以免风险扩大。
2.审核资金流向,进行套期会计处理。会计部门根据套期保值部门传送的报告,首先与自己从期货公司及银行取得的相关资金信息进行核实,确保套期保值资金的合理流向。其次,确认套期关系并判断套期的有效性。具体的判定标准须结合公司和我国期货市场的实际加以确定。第三,进行套期核算。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粮食企业比较可能的仍是采取历史成本和附充分披露的方式进行相关处理,只是应强调信息披露环节。当然随市场逐步趋于成熟时,可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等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3.主管决策。对经会计部门核实后的套期保值报告,主管应对其预期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并视风险敞口的大小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旦风险敞口发生变化,尤其是接到报送的重大风险预警时,主管应及时分析原因并控制风险。当然,主管决策应留给套期保值人员一定的自由空间,以便其灵活操作。
(四)套期保值效果及人员业绩考评
一个恰当的考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显示套期保值丁作的效果,督促相关人员按照预定的要求工作,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1.目标计划的履行情况。控制套期保值风险必须要求套期保值人员严格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套期保值操作。因为,预定的套期保值目标计划本身反映了该企业的风险取向和利润取向,并事先默认了一定风险利润的损失。一旦违规操作,即使最终实现了更好的盈利,也有可能是粮食企业承担了更多的风险的结果。甚至,这种风险企业本身很难承受。所以,应基于此制定相应的人员考评激励机制进行督促。当然,目标计划也同样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加以调整,但这必须建立在企业充分衡量自身风险处理能力的基础上。
2.套期会计盈余反映。通过综合粮食企业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盈余,会计的财务报告最终可反映套期保值的成果,显示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几如果套期保值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序上说明该套期保值操作方式是可行的,可以继续操作。否则须回到第一步,逐步检查,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是终实现粮食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