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中认为,小康社会吃饭问题的内涵与温饱时期的吃饭问题有本质差别。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食物安全的概念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粮食安全的概念所取代。
在中国,人们习惯于将传统上的主食统称为“粮食”,主要是指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淀粉作物类和豆类两大类作物。王汉中说,在国际上,与中文对应的“粮食”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在英语字典中也查不到与“粮食”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是“Food”即“食物”。
王汉中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文名称为“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oinoftheUnitedNa?tions”,直译应该是“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在这里,“Food”被误译成了“粮食”。
王汉中称,国际化的食物概念与中国传统的粮食概念相差甚远,以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指导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碳水化合物食物(粮食的主要营养构成)供给的过量,而油脂和蛋白质等供给不足,而后者的未来需求将增长更快。他进一步指出,以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指导农业生产,还会造成对耕地依赖的加重。
他建议,以食物安全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可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虑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观”VS“粮食观”
对于为什么应该用食物安全观念来取代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王汉中从两者的3大不同入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基本内涵不同
国际通称的食物包括淀粉作物类、油料作物类(含豆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的酱果类、家畜和家禽类、水产品类、微生物类和海产品类等共9大类100多种。而中国传统的粮食仅包含淀粉类与豆类用物。
营养素的构成不同
食物包含人类所需的所有营养素,既包含了主要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也包含了其他次要营养素及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而除大豆外的粮食的营养构成主要是淀粉(碳水化合物)。
资源的来源不同
食物可来源于陆生、水生和海洋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其生产可面向整个领地资源、领海资源和公海资源。生产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而粮食仅局限于淀粉类物和豆类作物,生产有赖于可耕地,而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有限,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会不可逆转地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