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与展望(2)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8  
     (三)粮食库存概况

    除当年产量外,粮食库存量对于粮食的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状况也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时点的粮食库存量,主要包括农户存粮和企业存粮两个方面。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国有企业粮食库存都包括在企业存粮之内。

    1.企业存粮逐年增加,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和中央、地方储备粮总体规模较大,目前已超过其当年生产量或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除个别年份外,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粮食库存规模逐年扩大,2001年已经超过26000万吨;企业的粮食期末库存量占当年粮食产量或消费量的比重逐年提高,1999年以来一直高居50%以上,近几年大约在55%上下。

    2.农户存粮大多为精细粮和当年新粮,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农户近半年的口粮需求。由于农户规模小、数量多,农户存粮难以准确统计,但不同的调查数据之间可以起到相互补充和印证作用。2001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18.67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1年一季度末,全国农户人均存粮(原粮)235公斤,其中稻谷99公斤,占42%;小麦66公斤,占28%;玉米51公斤,占22%。农户存粮中,大多为稻谷、小麦等精细粮和当年新粮,存期超过一年的陈粮仅占11%。按此推算,当时全国农户存粮总量20327万吨,接近当年粮食产量的45%;其中稻谷8595万吨、小麦5747万吨、玉米4409万吨。此外,2002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21个省(市、区)1.5万个农户的常规调查显示,到2001年12月底,全国农产平均存粮1305公斤,占当年产量的58%,扣除常规50%的口粮、20%的种子和饲料粮,平均每个农户仍有490公斤的净余粮作为风险保障,按户均4.1人、人均月消费20公斤原粮计算,农户净余粮可以满足其大约6个月的口粮消费需求。这两套调查数据虽有一定出入,但总体相差不大,可以互相印证。

    3.农户和企业的粮食库存总量略小于全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或消费量。2001年,从总量来看,全国城市居民的口粮消费量大约相当于当年农村居民口粮消费量的20%。将前述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资料按此进行匡算,到2001年底农户手中的净余粮,大约可以满足全国城乡人口5个月的口粮需求。鉴于最近几年的粮食产量小于当年的粮食消费量,部分农户的粮食库存难免转化为当年的粮食消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也显示,由于粮食减产,2001年农户的粮食销售量较上年减少5.8%,户均减少63公斤;农产年末存粮的减幅为0..4%,户均减少5.6公斤。据此推算,目前全国农户的粮食库存量,要略低于2001年末,但要满足城乡居民4个月的口粮需求,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加上全社会范围的企业存粮,再考虑当前全国每年的口粮、消费量大约相当于粮食消费总量的45%—50%,我们认为,目前全国范围的粮食库存总量,至少能满足全国全年粮食消费量的70%—75%。

    4.企业和农户存粮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粮食库存之间又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从企业的粮食库存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积压问题比较严重。分品种看,大米积压较重的是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省;国产小麦的积压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和黑龙江四省;玉米积压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从农户存粮情况看,存粮较多的地区多为北方省区,特别是一年一熟地区,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地区,农户存粮相对较少,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地区大多介于两者之间。如2001年一季度末,农户人均存粮300公斤以上的,主要有东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天津、西藏等北方8省区;人均存粮介于200公斤—300公斤的,主要有北京、山西、江苏、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9省区;其余14省区人均存粮不足200公斤,海南、广东两省的农户人均存粮,分别仅为64公斤和104公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12个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调出省),农产人均存粮264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农户存粮总量13525万吨,占全国农产存粮的66%;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浙江、山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16个粮食调入省人均存粮18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占全国农户存粮总量的29%。可见,当前的农户存粮大多是销路不畅情况下的被动储存。从农户存粮的主要品种看,北方以玉米为主,东三省、河北、山东的玉米存量高达全国的55%;南方以稻谷为主,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和重庆6省区,农户储存的稻谷接近全国的56%;小麦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占全国的60%以上。

    (四)粮食进出口概况

    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交替出现净进口与净出口的格局,且进出口波动较大;但如将大豆除外,则自1997年以来,整个粮食基本上处于净出口状态。近年来,由于需求增长较快、供求缺口较大,我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迅速扩张,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全国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比重,1996年仅为6.7%,2001年已经提高到88.8%,达到1368万吨。如果考虑到进口豆油、豆粕对进口大豆的替代作用,那么,全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更大,出现大豆净进口的时间也要由1996年提前到1994年,当年净进口的大豆达500多万吨。但如将大豆从粮食中剔除,则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处于净出口状态。1997年,全国净出口粮食414万吨;2000年则提高到1064万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年中,除大豆外,粮食进口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过4.6%,粮食出口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过3.5%。

    2.除少数年份外,稻谷和玉米基本呈现净出口格局;小麦基本保持净进口状态,但净进口的规模逐年收缩。1996—2001年,全国稻谷出口量由37.14万吨提高到267.14万吨,而进口量却由108.57万吨下降到41.43万吨;1990年,小麦进口量高达1253万吨,甚至到1997年、小麦出口量还远远低于进口量。但到2001年,小麦进出口已经基本持平,呈现进略大于出的局面,2002年,小麦首次实现了净出口;从玉米来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净出口量分别高达596.1万吨和1166.7万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稻谷出口量、稻谷进口量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最高的分别不超过2.7%和1.26%;玉米出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为10.84%,但玉米进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仅为4.63%。

    3.2002年粮食进出口形势好于预期,但特殊因素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加入WTO之前,许多部门和专家曾预测,加入WTO后配额的扩大、关税的下调,将会导致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冲击,出现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局面,而2002年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多数预期正好相反,粮食及其主要品种大米、小麦和玉米都出现了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市场冲击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大。但是,这也并不表明加入WTO的冲击就像2002年那么小。2002年;我国粮食类产品净出口的增加,与当年的一些特殊情况有很大关系。一是主要粮食生产国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由此导致世界谷物严重减产、价格迅速上升,相对提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二是世界粮食总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消费量,由此导致世界粮食库存不断下降,推动价格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10月份的预测,当年粮食消费量要超过粮食产量83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56%;三是加入WTO后,适应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我国政府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如实行粮食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粮食产品运输的铁路建设基金等,从而提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