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名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提到,尽管最近在日内瓦达成了框架协议,但农业保护仍然是全球贸易谈判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工业国对农业的高度保护
是导致2003年坎昆部长级会议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且仍是全球贸易谈判多哈回合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报告说,尽管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是如果工业国和部分中等收入国家不减少农产品贸易保护,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就无法充分发挥减贫效益。在这些国家不减少保护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导致许多商品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削弱具有竞争力的贫困国家为扩大出口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所作的努力。
报告说,确认良好的政策选择并不困难,但改革的可行性取决于既得利益的力量以及政府确定在多种目标中进行有效的权衡取舍的能力,这些目标包括粮食安全、收入转移和扩大高价值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颖.布吉尼翁说,这份报告明确显示如果我们想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就需要进行协调的全球贸易改革。
据了解,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保护措施的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在90年代从30%下降到18%。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实行了大幅度的自由化,许多国家也通过降低汇率、摒弃对农业不利的多种汇率制度、取消几乎所有出口税等措施,取消了其他形式的进口限制。然而,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开始增加“被动保护”,以应对工业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尤其是在粮食产品方面。
报告注意到,低收入国家在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工业国的贸易中,农产品贸易顺差有所增加。但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超过他们对欧盟的出口,而欧盟在80年代初曾是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顺差缩小了。
世行预测,如果不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工业国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就会增加,而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
进行改革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什么重要后果?报告指出,最佳的方式是实行协调的全球政策自由化。报告说明了采取多种商品方式对改革的重要性,因为收益和损失因市场而存在很大差异。这种方式也会使各国能够以某些商品的收益抵消其他商品的损失。
由于国内(包括关税在内)价格下降,产品品种增加,在保护程度高的市场消费者会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很大收益。而对于贫困的粮食净进口国,如果在实行自由化之前对市场没有保护,消费者就有可能面临涨价,原因是单位进口成本提高了。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担心往往是被夸大了的。
结论表明,所研究的大多数商品市场(除棉花、咖啡和海产品外)的边境壁垒都很高,包括工业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所有类别的大米的全球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为43%,日本产大米高达217%。许多亚洲国家仍是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的保护主义坚固堡垒。而补贴具有类似的效果,压低世界市场价格,通过引诱没有竞争力且往往规模大的生产者制造生产过剩,阻止他人进入市场。
此外,国内的支持和保护主义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具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原因就在于补贴额相当于市场规模的比例。如此大规模的支持计划庇护了没有竞争力的生产者,而惩罚了高效率的生产者,而后者往往在贫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