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紧平衡 高价位 严进口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3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下)

    江苏省的许多农业专家认为,纵观世界粮食市场的大趋势,我国目前相对紧平衡、高价位的粮食供求格局,对拉动国内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有利的。而在开放背景下,要保持这种格局,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对粮食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严防进口粮食失控,打破“紧平衡”状态,冲压国内粮价,引起粮食生产波动,这是要害所在。

    --紧平衡。在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下,2004年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喜人形势,成为这一轮宏观调控引人注目的亮点。但应清醒地看到,这是粮食连年减产后的恢复性增长,即使全国粮食总产实现9100亿斤的预定目标,仍有700亿斤左右的供需缺口,品种与地区分布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2004年的情况带有特殊性,是有利的市场、政策、天气“三匹配”的结果,使粮食生产的潜力得以释放,基础并不稳固。从以往经验看,除改革开放初期外,我国粮食生产在一年较大幅度增长后,连续增产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因为几大增产要素聚于一年的几率本就难得。何况,近几年全国耕地面积锐减1亿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造成了硬伤。而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今后几年国内自产粮食与需求之间将继续处于紧平衡状况,即基本平衡略有缺口。这种格局有利于保持粮价的坚挺,而稳定粮价就是稳定农民种粮的收益,就是稳定粮食生产。

    --高价位。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减产是与粮价低迷分不开的。而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价全面回升,加上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2004年粮食生产就出现了重要转机,并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应该说,这一轮粮价的上涨是属于恢复性的,是一种合理的回归,是在城镇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因为总体上粮价只是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增长了75.1%,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从48.8%下降到37.1%),当然应密切关注对城镇低收入户带来的影响。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国政策性直接扶农资金达到450亿元,农民人均50元;而如粮食售价每斤上涨0.1元,农民人均增加的现金收入就达50元。可见,粮价是否合理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而最终决定粮价的是供求关系,“高价位”的背后是“紧平衡”在起作用。现在粮价低谷已去,波动犹存,丰收之后潜波澜,农民最担心的是粮价下跌,而这就会再次引发粮食生产的波动。因此,在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引导好市场粮价走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稳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核心问题。

    --严进口。坚持开放中有保护,保护中有开放,既要以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利用世界粮食资源与市场,又要立足国内粮情,加强宏观调控,规避潜在风险。当前来说,首先要防止价格风险。棉花大量进口造成2004年新棉价格大幅下挫,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2004年世界粮食增产,国际粮价趋跌,更要密切关注其对国内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周密考虑粮食的价格风险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对进口粮食的冲击力要有充分估计,不仅要看其占国产粮食总量的比重,更要看占国内粮食流通量的比重,特别是其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是我们暂时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在我国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是历史上少见的,就看市场环境能否使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给农民一个稳定的预期。所谓粮价的合理水平,可拿今年出台的粮食收购保护价作为参照系,这个价格是农民、城镇居民与粮企三方都能接受的,是其博奕的结果,并考虑到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衔接,可以认为在目前是一个合理、均衡的目标价格。市场粮价的底线,是无需启动保护价收购。这样,既能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不加重财政负担,并顺利推进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防止再走回头路。

    那末,在WTO框架下,能否对粮食进出口进行有效调控呢?粮食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出口都实行国家调控,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因为这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实际上,我们仍拥有有效的调控手段,除关税配额管理外,税收是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保护国内粮食市场的第一道关卡,应切实加强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征收。增值税(13%)加上关税及运费等,进口粮与国产粮至少有20%的价差可供调节。又如非关税壁垒,如转基因品种管理、检疫性病虫害以及其它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等等,可供选择的手段并不少。

    具体来说,2004年全国玉米丰收,后市面临压力,应坚持“有进有出、北出南进”的策略,把玉米这盘棋走活。北方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应在出口退税与补贴上给予支持,以有效防止国内玉米价格下滑,并引起连锁反应。同时,要攻防结合,加快发展期货市场,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游戏规则的谈判修改等,以增强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问题是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体制相互分割,粮食中介组织尚待发育,难以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往往反应滞后,陷于被动,乃至屡屡出现逆向调节。我们要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体制与机制。当前,要把规避价格风险作为宏观政策的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粮市变化动态,及时校正政策。似可考虑设立一个有权威的、精干高效的协调小组,直接向中央领导负责,以保持国内粮价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统筹考虑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各个环节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保护好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