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我国粮食进出口应实行差别化方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3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调查专题(上)

      新华社信息南京1月11日电(记者包永辉)记者最近就如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走访了江苏省的一些农业专家和干部。他们认为,粮食本身是个大概念,对不同的粮食类型与品种,不能笼统而论,必须区别对待,采取差别化的进出口方略。具体说来,粮食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口粮、饲料与工业用粮、特种粮。口粮供应必须立足自给,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饲料与工业用粮有进有出,灵活调控,积极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市场;特种粮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响品牌,扩大出口。

    保障口粮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

    俞敬忠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口粮必须立足国内,自己的饭碗一定要端牢,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闪失。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当然可适量进口调剂,但决不能倚重进口。中国人的口粮主要是稻米与小麦。

    稻米——优先保障自给。水稻要始终放在粮食生产的首要位置,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是水稻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优势作物,其单位面积产量能够养活的人数比小麦高出50%,在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20%以上人口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城市居民这个比重更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厂以大米为主食的群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二是在主要粮食品种中,稻米具有“一高一低一难”的特点,即占口粮比重最高(85%以上),消费刚性强;商品率最低,仅为36%;贮存难度大,易老化,贮存期只有1至2年。三是不同地区对稻米品种要求不同,大体是“南籼北粳”,地区间调剂余地局限性大。近年来粳米消费地域南移,消费群体扩展,需求量出现上升趋势。而世界粳米出口总量仅50亿斤,只相当于京、沪两市的消费量。四是全球稻米市场容量小,价格高。国际大米贸易量常年为500亿斤左右,约为我国70天的大米消费量,而价格一般比小麦高出40%左右。世界上80%的水稻由发展中国家所种植,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商品率不高,并面临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威胁。如若我国稻米不能自给,其他国家根本就供不起,将对国际米市造成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的是缺粮的穷国。联合国大会宣布今年为国际水稻年,其主题是“稻米就是生命”,就是要以此唤起国际社会对水稻生产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稻米生产与消费大国,确保稻米自给,是惟一选择,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

    小麦——适量进口调剂。我国为小麦传统进口国,上世纪90年代净进口在1400亿斤以上。而从国际市场看,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是国际粮食贸易的主体品种,占谷物贸易总量的45%左右。如果说,水稻生产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小麦则以发达国家为主,供给能力比较强,有利于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散风险。因此,小麦可适量进口调剂,尤其是优质小麦,国内受气候条件影响,加之品种跟不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现在国内粮食消费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以米代面”,北方城市居民过去以面食为主,而现在年轻一代开始形成偏好大米的习惯,连军粮供应的米面比例也不得不作相应调整。这样下去,势必会加重水稻的压力;而水稻生育期用水量高出其它作物3倍左右,本已紧缺的水资源将不堪重负。因此,适当扩大优质小麦进口,开发方便、安全、多样、便宜的面食品种,作为主食而非点心供应,引导消费潮流,值得大力倡导。饲料与工业用粮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俞敬忠说,我国未来粮食压力主要来自饲料用粮。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与水产品的消费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饲料用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粮食加工前景广阔,工业用粮也将不断增加。可以预计,今后饲料与工业用粮的进口规模将逐步扩大,这有利于养殖业与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如若以畜产品等形式再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换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农产品进出口这盘棋就算走活了。饲料与工业用粮非比口粮,消费弹性大,即使进口依存度高一点,万一国际形势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风险也小得多。饲料与工业用粮主要是玉米与大豆。

    玉米——有进有出,北出南进。玉米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我国玉米总产增长了1.3倍,为整个粮食产量增幅的1倍。北方是玉米的主产区,正是其产量大幅度增长,改变了历史上“南粮北运”的局面,出现了“北粮南调”的新格局,并开始出口玉米。东北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而南方玉米主销区既调入北方玉米,又可相机进口,回旋余地更大。玉米既是“饲料之王”,又是用途最广的工业用粮。可以预计,随着养殖业与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今后将由玉米净出口国逐.步变为净进口国。作为玉米生产第二大省的山东,已从玉米调出省变为调入省;作为第一大省的吉林,正在大力开发玉米深加工,包括绿色能源——燃料乙醇的尝试性开发,也许短短几年之后,玉米就难以大量调出了。

    大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我国已成为大豆最大进口国,2003年进口大豆突破400亿斤,超过国产大豆总产量。对大豆大量进口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要求限制进口,自产为主。一些人感慨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地,而今沦为最大进口国,寄希望于重振我国大豆生产;一种是主张面对现实,优势互补。我国大豆生产长期以来产量低,品质差,且平均生产成本已高于美国、巴西和何根廷,影响了—比较效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大量进口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是油脂加工与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如果不进口大豆的话,需要扩种I.5亿亩大豆,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划算的。因此,从实际出发,当前我们只能实行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内外并举的做法。当务之急是要打好最大进口市场这张“王牌”,增强对世界大豆价格的话语权,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改变其被动地位。并以品种为突破口,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增强国产大豆的竞争力。同时,应鼓励民营企业、农垦企业主“走出去”,到南美、俄罗斯等地积极探索境外农业开发。大豆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成本低,应成为境外农业开发的首选项目。

    特种粮应发挥优势扩大出口

    俞敬忠说,这里所说的特种粮;主要包括小杂粮、大宗粮食的珍稀品种、“有机”粮食产品等。粮食作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惟有以特取胜,以优取胜。

    小杂粮——扩大出口,打响品牌。我国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但我们过去关注的是大宗粮食,小杂粮“养在深闺人未识”,差点被人遗忘,而现在备受消费者青睐,开始成为国内外粮市的新宠。我国谷子、荞麦、青稞、莜麦、绿豆、蚕豆、红小豆等小杂粮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正常情况下,出口1吨小杂粮约相当于出口3吨大宗粮食的价值。小杂粮主要产于西部,抗逆性强,耐旱耐瘠,极少施用化肥、农药,环保安全性过得硬,有利于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

    我国发展小杂粮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的生态环境、低廉的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习惯于小打小闹,知名品牌寥寥无几。“小杂粮,大产业”,应该重新认识小杂粮,加快发展小杂粮,加强原产地保护,使其成为开发西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大特色产业。珍稀品种——深入发掘,有序开发。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种质资源大国,这是一座尚待发掘的基因“富矿”。大宗粮食作物同样蕴藏着不少珍稀品种,可以开发功能性食品,有益于人类健康。

    “有机”粮食——以出口为导向,严格实行认证。有机农业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世界有机类食品市场发展势头旺盛,潜力巨大。2002年,北美与欧盟有机类食品市场规模均已突破’10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0%~2上。而且发达国家大量进口有机类农产品,日、英等国50%以上依靠进口。事实说明,开发有机农产品前景看好,代表着农业的绿色未来。我们应以出口为导向,严格选择环境条件适宜种植有机农产品的特定地区;通过产地与生产者的双重认证,加大开发有机农业的力度,争取在国际市场后来居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