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与展望(1)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2  
     最近几年来,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粮食问题的不同判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农村政策的走向。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许多观点针锋相对。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将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近年来全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

    (一)粮食生产概况

    1.粮食产量及生产能力的增长较快,虽然从1999年开始出现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减产,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仍然稳定地超过45000万吨。1978—200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迅速增加到45264万吨,年均递增1.74%。全国年均粮食总产量,“六五”时期为37064.4万吨,“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分别增加到40847.2万吨、44923.2万吨和49631.6万吨;与上期年均总产量相比,分别增加10.2%、10.0%和10.5%。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越过了50000万吨的台阶,达到50454万吨;此后连续三年的粮食产量接近或超过50000万吨,1998年甚至高达51230万吨。从1999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我国粮食产量连续3年减少,其中2000年的减产幅度高达上年粮食产量的9.1%。全国粮食总产量2001年为45264万吨,2002年较上年增加1%,达到45710万吨,2003年,全国粮食又进一步减产,减产总量达2639万吨,减幅达到5.8%,当年粮食产量仅为43067万吨。但是,特定年份的粮食产量并不等于所处时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3年的粮食产量低于45000万吨,并不表明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低于45000万吨。在现有条件下,只要我们始终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遏制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仍会稳定地超过45000万吨。

    2.稻谷、小麦和玉米是粮食产量增减的主体,但在不同时期,稻谷、小麦和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有较大差异。1978—2001年,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稻谷的比重由44.9%下降到39.2%、小麦和玉米的比重分别由17.7%提高到20.7%、由18.4%提高到25.2%。“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在全国粮食的增产量中稻谷的比重分别为33.8%、11.5%和30.7%,小麦的比重分别为31.3%、26.1%和21.9%,玉米的比重分别为41.2%、51.5%和38.5%。在这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都大于稻谷和小麦,“八五”时期更是高居粮食增产量的50%以上。除“八五”时期外,水稻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大于小麦。在1998—2001年的粮食减产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减产量,分别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5.4%、26.6%和31.6%。

    3.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提高过程中波动较大。与上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平均水平相比,在“七五”、“八五”、“九五”时期,粮食平均单产分别较上期增加11.59%、10.93%和8.8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单产在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但在年度之间,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的正向波动系数Q大于负向波动系数,正向波动系数最高者达10.15%,负向波动系数最高者仅为5.15%,多数不超过2%。将各年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的绝对值加总再除以年数,可以得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平均波动系数,分别为3.71%、3.11%、4.87%和7.09%。可见,从总体上看,玉米单产的不稳定性最强,小麦次之,玉米和小麦单产的波动程度都高于粮食平均产量;稻谷单产最为稳定,其波动租度低于粮食平均产量。值得重视的是,玉米和小麦单产的负向波动系数,最大者分别高达15.68%和10.15%。

    4.单产水平的提高,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但玉米总产的增加,则是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八五”和“九五”时期,稻谷的播种面积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因此稻谷总产量的增加完全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的播种面积虽有起伏,但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但玉米总产量的增加,则是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七五”、“八五”时期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九五”期间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的扩大。

    5.粮食总产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近年来波动的周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极调整。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现“一减两增”3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有所调整,出现了一减一增再连续3年减产的现象。2002年,全国粮食产量虽较上年增加1%,但这种增产的趋势并没有延续,2003年的粮食减产导致当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5000万吨以下。

    6.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地区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年来,不同地区在不同粮食生产中的相对地位也有较大调整。当前,我国的稻谷生产主要分布在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在1998—2001年的连续3年粮食减产中,稻谷减产绝大多数发生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二者减产的稻谷分别占全国减产的50.38%和35.56%;小麦减产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三者减产的小麦分别占全国减产的29.72%、21.14%和21.37%;玉米减产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减产的玉米高达全国减产的67.78%,华北地区减产的玉米也达23.63%。此外,在此期间,东北地区的稻谷、华中南地区的小麦、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玉米都还有所增产。

    (二)粮食消费概况

    1.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不断下降,城市的下降速度快于农村。1984—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142.1公斤迅速下降到79.7公斤;年均下降3.6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267公斤下降到238公斤,年均下降1.71公斤。特别是t992年和1993年,城市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急剧减少,年均减少15.05公斤,但是1995年以来,城市居民对粮食的人均直接消费量,又重新进入平稳下滑的轨道,年均减少2.88公斤;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表现出较为平缓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不断降低,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首次下滑到50%以下(49.9%),1997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下降到46.4%、39.2%和37.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为58.9%,1997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下降到55.1%、49.1%和47.8%。

    2.虽然城乡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的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不断减少。1995—2001年6年间,虽然全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84.3万人,但城乡人口每年直接消费的口粮总量却减少482.8万吨。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总数年均减少1064万人,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年均减少552.6万吨,当然,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率的迅速上升,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略有增加,1999—2001年间,全国城市人口年均增加2148.3万人,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年均增加69.8万吨。

    3.在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中,饲料粮的增加越来越成为主要因素,工业用粮消费的重要性也迅速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主要包括6个方面:食用消费(即口粮消费)、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工业用粮、粮食损耗和出口用粮。近年来,随着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与此相关的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也呈加快发展态势。因此,在粮食的消费总量中,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比重不断提高、总量迅速增加,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越来越成为推动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玉米的消费中,饲料用粮的消费已经占60%以上,2001—2002年甚至超过了65%。以2000、2001年度为例;虽然在大米消费总量中饲料粮的比重仅为4.86%,但是由于稻谷的出米率只有70%—73%,其余27%—30%的米糠基本上用作饲料,加上这部分,在稻谷中饲料粮的比重应该在30%—35%之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