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行情回顾
回顾2004年小麦期货行情,无论是CBOT小麦期价,还是郑州硬麦和强麦的期价走势,总体上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牛市开头,熊市结束,并且在时间分布上呈现牛短熊长的态势。
(1)CBOT小麦期价走势
CBOT小麦连续图(周K线)
上图是2004年CBOT小麦周K线连续走势图,从图中走势来看,2004年的头3个月,CBOT小麦期价延续了2003年的涨势而一路上行,并于4月5日创下年内高点424美分/蒲式耳,随后行情急转直下,并一路振荡下跌,在去年底创下了282美分/蒲式耳的年内最低价,跌幅达33.5%,接近2003年牛市行情发动前的最低价格。同时,在期价的下跌过程中一度还出现了反弹行情,但幅度都不大。另外,在2004年的12个月当中,以阳线报收的月份仅为5个月,而以阴线报收的却达到了7个月且幅度很大。因此,2004年的CBOT小麦期价走势整体上是熊市特征比较明显。
(2)郑州小麦期价走势
郑州硬麦11月合约期价走势图
郑州强麦9月合约期价走势图
上图分别是郑州硬麦11月合约及强麦9月合约期价周K线走势图,从图中走势来看,去年年初小麦期价呈现一路冲高的态势,硬麦和强麦期价在当年4月初分别创下了2022元/吨和2229元/吨的年内高点,随后期价连续大幅下挫,一个半月时间内硬麦和强麦分别跌至1647元/吨和1699元/吨,跌幅分别达到了18%、24%。期价暴跌之后即进入了一个时间长达4个月的横盘整理时期,期价波动幅度极小,市场交易也不断萎缩。而在当年9月中旬以后,期价再次大幅下挫,并于当年年底创下了年内低点,与年内高点相比,总跌幅分别达到了25%和26%左右。在时间分布上,强麦收阳线的月份为5个月,而硬麦甚至不到4个月,熊市特征也十分明显。
与CBOT小麦期价走势相比,郑州小麦期价走势仍有自己的一些特点:1.下跌速度快且没有回调。虽然从幅度上讲,郑州小麦期价跌幅较CBOT小麦略微偏小,但其下跌速度却非常迅速,一般在4—5周内便完成一轮跌势行情,且其中没有任何的反弹行情出现;2.交易比较清淡。2004年郑州小麦交易量较以往年有所增加,但与周边市场相比,其活跃性仍比较偏低。尤其是在去年5月份至9月份长达4个月之久的横盘整理行情中,市场交易缩量非常明显,期价波幅更是小的可怜,周线图分布基本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二、全球小麦市场供需状况
全球小麦供需平衡表 单位:百万吨
年度 期始库存 产量 进口量饲料用量 总使用量 出口量 期末库存 库存需求比(%)
1992/1993 130.34 561.87 122.37 105.87 543.91 123.85 148.3 27.3
1993/1994 144.88 559.34 113.17 110.36 563.48 118.1 140.75 25.0
1994/1995 142.08 524.75 110.42 100.08 548.88 110.93 117.95 21.5
1995/1996 118.38 537.53 113.38 92.06 550.49 114.21 105.43 19.2
1996/1997 105.75 582.74 120.03 96.63 577.19 125.27 111.29 19.3
1997/1998 115.04 609.33 124.31 103.97 585.15 123.99 139.21 23.8
1998/1999 138.73 588.19 121.39 106.19 590.49 122.92 136.42 23.1
1999/2000 176.09 585.93 131.1 98.16 591.42 134.99 170.6 28.8
2000/2001 207.04 583.71 101.53 106.44 585.78 102.82 204.97 35.0
2001/2002 205.73 581.86 108.25 107.86 586.48 108.04 201.11 34.3
2002/2003 202.06 566.93 107.83 112.69 601.61 108.41 167.39 27.8
2003/2004 167.58 551.39 103.34 96.98 587.98 110.54 130.99 22.3
2004/2005*130.99 618.26 103.76 109.08 606.42 107.34 23.6
注:带*的为预测值
上表所呈现的是全球小麦市场近13年来的供需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92/1993年度至2004/2005年度期间,全球小麦需求量基本上呈现振荡上行的态势,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市场对小麦的需求是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的。而与需求的稳步增长不同,同期全球的小麦产量则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因素及农业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对其产生了影响。1994/1995年度至1997/199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不断增长,1997/1998年度产量达到最高值609. 33百万吨。随后小麦产量开始逐年下降,并于2003/2004年度创下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551.39百万吨。而从目前预测数据来看,2004/200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又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势头,而且产量将高于1997/1998年度的数值,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618.26百万吨。
小麦市场基本面的变化,对小麦期货价格的长期趋势有比较大的决定作用。笔者经过对比发现,库存需求比(期末库存/总使用量)的变化与期货价格的变动有比较大的关联性。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自1995/1996年度开始,全球小麦库存需求比开始不断增大,并于2000/2001年度达到最高值35%。与此相对应,CBOT小麦期价自1996年的717美分/蒲式耳的高点开始一路下跌,并于2000年创下最低点223美分/蒲式耳。而从2000/2001年度开始,全球小麦库存需求比又开始不断降低,在2003/2004年度达到最低点22. 3%。这一时期,CBOT小麦期价自2001年开始启动上涨行情直至2004年,从预测数值来看,2004/2005年度的库存需求比将呈现增长趋势,而市场对此的反映我们也已经看到,2004年小麦期价冲高后迅速回落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同时,笔者还发现,库存需求比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最高点至最低点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5年。2004/2005年度全球小麦库存需求比是其连续下降4年来首次出现增加的迹象,这预示今后的4—5年内,全球的小麦库存需求比将是不断增大的。由此可以推测,小麦期价的长期运行趋势应是比较弱的。
三、我国小麦市场供需状况
我国小麦供需平衡表 单位:百万吨
年度 期始库存 产量 进口量 饲料用量 总使用量 出口量 期末库存 库存需求比(%)
1992/1993 23.69 101.59 6.72 2.75 109.06 0.08 22.85 21.0
1993/1994 22.85 106.39 4.3 2.7 110.65 0.16 22.73 20.5
1994/1995 22.73 99.3 10.24 3 110.53 0.03 21.72 19.7
1995/1996 21.74 102.22 12.52 3.2 112 0.19 24.3 21.7
1996/1997 24.25 110.57 2.69 3.4 112.39 0.96 24.17 21.5
1997/1998 24.17 123.3 1.91 5 114.88 1.14 33.37 29.0
1998/1999 33.46 109.73 0.83 5 115.57 0.54 27.9 24.1
1999/2000 66.44 113.88 1.01 5 115.62 0.54 65.16 56.4
2000/2001 102.94 99.64 0.2 10 110.28 0.62 91.88 83.3
2001/2002 91.88 93.87 1.09 9 108.74 1.51 76.59 70.4
2002/2003 76.59 90.29 0.42 6.5 105.2 1.72 60.38 57.4
2003/2004 60.38 86.49 3.75 6 104.5 2.82 43.29 41.4
2004/2005 43.29 90 8 4 102 1 38.29 37.5
注:带*的为预测值
从我国小麦市场上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正处于变幻不定的时期。需求方面,1992年至1999年,我国的小麦需求量一直保持小幅增长的态势。而1999年之后,我国的小麦需求量去呈现一路下降的态势,这与全球小麦市场刚性增长有所不同。产量方面,1992年至1997年,我国的小麦产量是不断增加的。而1997年以后,受低收益降低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及政府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减,并于2003/2004年度创下了10多年来的历史新低8649万吨。而2004/2005年度,随着中央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开始增加,预期小麦产量也将有所增加。
库存需求比方面,1992/1993年度至1998/1999年度,我国的小麦库存需求比变动不大,数值变动范围在17.9—29之间。但自1998/1999年度开始,库存需求却连续两年大幅增加,2000/2001年度达到了83.3%。而2001年之后,随着产量的不断下滑,库存需求比又开始出现大幅下降,而且这种趋势直到2004/2005年度仍没有停止的迹象。这说明我国市场未来的小麦供需情况仍会比全球小麦市场偏紧,我国小麦价格下跌的幅度有可能要小于国际小麦市场。当然,从周期上来看,拐点随时可能出现,未来小麦价格继续走低的可能性也很大。
四、国内小麦现货市场价格分析
郑州地区中等普通小麦出库价格 单位:元/吨
分析完了国内、国际市场小麦供需状况,我们有必要结合国内小麦现货价格变动情况来预计后期小麦价格的运行趋势。上图是2001年10月份以来郑州地区中等普通小麦出库价格走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1年10月份至2003年10月份,小麦现货价格基本在1100元/吨上下徘徊。2003年年底至2004年4月份,小麦价格开始不断上涨,最高一度达到了1660元/吨。而2004年4月份以来,小麦现货价格基本稳定在1450—1600元/吨,这与郑麦期货价格的急剧下挫有所不同。从目前郑麦期价与国内现货市场小麦价格对比来看,郑麦期价与现货价格已基本相当,个别合约价格甚至低于现货价格。这一方面是由于期货市场对基本面的反映要快于现货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期货市场对基本面的反应已有些过度。
2004年我国物价总水平较上年增长了4%以上,从许多市场预测机构的预测数据来看,物价增长趋势短期内还难以逆转。另外,自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而且,我国的粮食收购保护价依旧存在,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未来小麦现货价格仍有可能在高位停留一段时间。即使其出现下跌,短期来看其空间也比较有限。而现货价格的坚挺对于期货市场来说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在盘面价格过度下跌之后,现货价格坚挺对于期货价格反弹十分有利。
五、郑州硬麦与强麦价差分析
从郑州强麦和硬麦11月合约价差变化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去年年初至年底这两个合约的价差基本呈现不断缩小态势,年内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44元/吨和47元吨。为什么要分析价差?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抓住跨品种套利机会
跨品种套利交易是投资者在两种相互关联的商品期货价差处于过低或者过高的时候,买入某一商品的某一月份的合约,同时卖出另一商品同一月份的合约,待价差回归正常时同时平仓的交易模式。跨品种套利交易要求两个品种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历史上价格变动有规律性可循和很好的流动性,在价格波动的过程中,两种产品的价格比例、或者差额应该是围绕一个合理的位置上下浮动。强麦和硬麦作为关联性较强的期货品种,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套利机会的。自强麦上市以来,强麦与硬麦期货价差最大时曾达到了350元/吨以上,而近期价差处于60元/吨上下基本属于最低水平。而在现货市场上,强麦与硬麦的合理价差大概为80—150元/吨。由此推算到期货市场,当价差高于200元或低于80元,理论上都存在套利机会。目前两者价差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可以采取买强麦空硬麦的套利交易。当然,套利交易也不能盲目进行,而应注意市场的流动性及持仓规模,只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时才能把理论的套利机会变成现实的获利投资。
(2)判断小麦期价的后期走势
价差的扩大与缩小与期价的变动方向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通过对价差变动规律的分析,可以增加我们对价格把握的准确程度。强麦与硬麦的价差变动,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一是强麦的波动情况,二是整个市场的投机气氛。强麦的投机性要高于硬麦。其上涨与下跌会带动硬麦价格上涨与下跌,且涨跌幅往往要大于硬麦。因此,在涨势行情容易产生最大值,而最小值一般会出现在行情比较低迷的时候。另外,当市场投机气氛比较浓的时候,价差容易扩大,而当投资者参与度降低时,价差也就容易缩小了。而且笔者分析还发现,价差处于极高值时,预示后市行情下跌的概率增大;而当价差很小时,那就说明反弹行情为时不远了。目前期价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现货价格。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极度偏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场人气比较缺乏所致。而一旦有资金进入,后市小麦价格反弹的可能性则非常大。因此,投资者一定要注意仓量的变化,抓住可能出现的反弹机会。
六、2005年小麦价格走势分析
在熊市行情中我们告别了2004年,而且这种非常偏空的走势想要一时扭转过来难度很大。从基本面的分析来看,2005年开始全球小麦市场供给压力将逐步显现,延续了4年的库存需求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将有可能扭转过来,未来时期CBOT小麦期价大幅冲高的可能性已非常小。而预期产量一旦实现,小麦期价完全具备下破2001年低点的条件。
具体到国内小麦市场,目前郑麦期价走势还比较偏空,期价仍运行在下行通道,长期偏空的走势还没有改变。但是,我国小麦市场的供需状况较国际市场偏紧,库存需求比仍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势之中。在现货价格方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维持高位水平仍有可能。同时,政府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的延续仍会对未来农产品价格产生较强的支撑作用。这些都说明短期内郑麦期价的下跌空间相对有限。另外,对比小麦市场基本面和期货价格走势情况,目前的期货价格对基本面即将出现的供给压力已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提前反映,而且反映的幅度超越了基本面的变化程度。因此,郑麦盘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回调机会,其幅度乐观估计为200—300点。当然,小麦行情反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资金进驻增多。2004年12份以来,强麦合约一直保持不断增仓的态势,成交也逐渐放大,这为2005年郑麦市场开了个好头,投资者可密切关注市场情况的变化,以便紧跟市场趋势的变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