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购价格来看,今年秋粮收购价格粳稻上涨,杂交稻先低后高,玉米表现平稳,总体平均高于去年20%以上,其中:粳稻收购价格从每公斤1.64元一直上经到每公斤1.80元左右,本年上涨9.76%,平均每公斤增价0.16元,与去年同期平均每公斤1.54元相比,平均每公斤增价0.26元,价格涨幅达到16.88%;今年杂交籼稻收购价格早先开秤价为每公斤1.50元,收购中期的11月初曾一度下跌到每公斤1.44元,进入12月份以后开始上涨,目前平均在每公斤1.53元左右,今年价格落差为每公斤0.09元,幅度为6.25%,与去年第四季度平均每公斤1.26元相比,每公斤增价0.27元,价格增长幅度达到21.48%;今年晚秋新玉米上市后价格一直低迷,平均价格从每公斤1.18元缓慢上涨到每公斤1.28元左右,价格差距为0.10元,但是给经营者总的感觉是低、稳,与去年同期基本差不多。
从收购特点来看,今年秋粮上市以后,由于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供求影响,呈现出不同于去年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稳、缓、弱、惜”。
一是收购价格主体表现“稳”。来自安徽市场信息证明今年的晚稻收购价格比去年稳定。今年安徽粳稻收购从开始到现在,价格波动幅度是4元/百斤,而去年粳稻开秤价是64元/百斤,后期价是80多元/百斤,波动幅度是20多元/百斤。另外,国家相继出台各品种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也给粮食收购增加稳定作用。
二是收购政策主体表现“稳”。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的助推作用,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之“老天”帮忙,今年粮食取得了全国性大丰收,市场供应量相对增加,原先由于粮食减少导致的供需缺口明显缩小。另外,五月底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出台,使粮食市场管理迈入了法治化轨道,恶性无序抢粮哄价、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行为受到了遏制。今年的收购市场比去年显得“文雅”,去年的收购市场体现一个“抢”字,粮车满村跑,粮贩挨户串,而今年的收购商就显得沉稳,待价而沽。
三是国储库轮换支撑价格走“稳”。年前各地各级储备粮食轮换或新增储备粮要落实到位,市场需求增大,价格可观,对市场目前价格运行影响很大,但是各地轮换的价格是一定的,上涨下跌不能超过轮换价格范围。
四是国有企业主渠道“弱”化。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加入收购行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间环节利润越来越少,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主要表现在不少基层粮管所秋粮收购比较谨慎。由于基层粮管所已全面走向市场,必须自负盈亏,在今年稻谷后期走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只能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经营,往往是边收边看。进一步说明了部分地区国有企业把握市场能力不强。对市场行情人云亦云,粮食购销限于被动,表现在秋粮收购上无法实现有效收购,体现不出主渠道作用,表象上是市场行情不看好,实质上是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今年秋粮收购“缓”慢,集中收购时间拉长。在秋粮收购初期,国有粮企业大多没有调整好经营心态,收购不主动,收购难度增加,新稻入库进度减缓,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多数企业才开始介入收购市场,这样就形成粮食收购由过去的季节性集中收购转变为均衡收购,没有出现明显的售粮高峰期,收购进度总体平稳,收购时间明显拉长,近来随着粮价上涨,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入市收购,收购主体数量不断增加,比前段时间竟争明显激烈,特别是一些私营小米厂为抢夺粮源,竟相抬价抢购。
六是农民售粮主体表现“惜”。今年秋粮收购受到农民惜售、观望的心理影响较大,农民对粮食的收购价格很敏感,谁出的价格高,粮食就卖给谁,价格高,市场可供的粮食便多,可是多数农民的做法是先出售一半粮食,留一半等待价格上涨。这样市场粮源是必逐惭减少,导致供求不平衡,据了解农村不少农户认为在粮食大量上市时销售吃亏较大,他们采取把质量好的稻谷暂时储存起来,等到过年后价格涨起来再销售。所以,目前市场稻谷收购工作仍在进行,虽然收购价格较前期相比有所提高,但农户似乎并不认可,惜售心理依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