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影响粮食消费变化及其趋势的主要因素和关系
3.1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关系
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人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对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消费产生影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变化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但并不呈现同比例变化的特征。
(1)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与收入高低呈弱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副食品,使粮食支出在食品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口粮消费量的减少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下去,无论生活多么富裕,只要中餐饮食习惯不变,最终都必需有一个基本的口粮消费量作为保证。在现阶段生活条件下,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仍将持续减少,但降幅明显趋缓,且与收入高低之间的相关关系已逐渐弱化。详见数据表三。
数据表三、2003年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口粮购买量(公斤/人)
人均月收入分组 |
人均购买量 |
人均月收入分组 |
人均购买量 |
200元以下 |
99.2 |
1000元-1500元 |
104.5 |
200-400元 |
114.0 |
1500元-2000元 |
99.1 |
400-600元 |
108.8 |
2000元-2500元 |
88.4 |
600-800元 |
105.3 |
2500元-3000元 |
91.3 |
800元-1000元 |
105.5 |
3000元以上 |
86.7 |
(2)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粮食间接消费水平提高,而口粮直接消费对安全、营养等内在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粮油和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支出额却因收入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副食品支出额和数量的上升将直接带动相关食物转化粮食和其他转化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结合数据表四不同收入分组的人均粮食购买量情况,高收入组直接口粮消费额的上升对应人均粮食购买量的下降,说明直接口粮消费的质量和档次在逐步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更加精致,外出用餐频率和支出额明显上升,食品消费更注重安全、营养、方便,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特征。
数据表四、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结构(%)
项 目 |
总平均 |
最低组 |
中等组 |
最高组 |
食品支出(元/人) |
2566.89 |
1170.47 |
2524.81 |
4281.5 |
1、粮油 |
11.8 |
22.3 |
12.1 |
7.3 |
2、肉禽蛋水产 |
31.7 |
36.0 |
33.7 |
25.5 |
3、蔬菜 |
9.5 |
12.9 |
9.7 |
7.9 |
4、调味品 |
1.5 |
2.0 |
1.5 |
1.1 |
注:表中数字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
(3)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并不同比例发展;相反,在综合经济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在一定阶段内达到平稳。分析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量同人均GDP值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同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倒退、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回落以外,其他时期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并不保持同比例增长。80年代之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均收入低速缓慢增长,消 费支出以满足温饱为主要目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增长比例基本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同步;8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特别是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快速下降,人民收入显著提高,消费支出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小康,粮食直接消费稳中有降,间接消费稳步增长,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稳定增长,明显落后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
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从我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情况及与全国比较权数的变化情况来看,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关系大致相同,但始终领先于 全国平均水平10年左右。
日本粮食专家分析发达国家粮食消费变化历程后得出结论:当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相对稳定。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发达国家的粮食消费变化历程和目前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购买能力,我们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增长速率会逐渐减缓,并在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或15000元人民币)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但粮食消费质量和结构的要求稳步提高。另外,在人均口粮直接消费水平逐年下降的同时,食物转化消费逐年增长,但受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身体素质影响,人均食物转化消费水平将不会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
3.2粮食生产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水平受当年粮食生产量的影响最大。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粮食人均消费量基本上是围绕当年人均粮食产量来变化的,之后,这种影响有所减弱,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1950年一1981年,为产需实际缺口阶段,供求关系被计划供应扭曲,粮食供应实行以产定需,消费需求无法全面开放式满足,完全受到粮食生产的制约;(2)1982年—1995年,为产需紧张平衡、略有缺口阶段,供求紧张关系开始缓解,计划供应的实际作用逐渐减弱,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并开始基本得到满足;(3)1995年-2000年,为产需有余阶段,供求关系得到本质性变化,消费需求得以全面释放,并得到来自产量的全面开放式满足,粮食消费基本脱离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影响。
由于我国居民主食品种稻米的国际可依赖性较差,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率较高的生产原则,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长期围绕人均产量来波动,90年代中期以后消费得到充分释放后,人均产量开始围绕消费水平波动,呈现出消费水平以生产水平为基础而变化并反作用于生产水平的规律。当人均产量长期高于人均消费水平线波动时,粮食呈现供大于求态势,最终导致粮价低迷,生产下滑;当人均产量长期低于人均消费水平线波动时,粮食呈现供求紧张态势,最终导致粮价上涨,生产恢复。采取措施减少粮食生产与消费线的波动差距,促使粮食生产与消费线的尽快弥合,是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3.3人口变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关系
(1)人口的变化是粮食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我国2000年人口数量较1950年增长130%,同期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60%,而粮食消费总量增长267%,人口增长因素占消费总量增长的60%以上。未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低速增长直至平稳,人口变化因素对消费总量的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2)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直接影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
我国及我省农村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在进入80年代开始进行的,86年以后,进程开始加快,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明显下降。由于农村人均直接口粮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均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城市化不但影响了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农业人口的食品消费结构,更直接影响粮食消费水平。虽然在农业人口城镇化时,粮食消费数量和结构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但势必会逐渐影响人均口粮消费水平的下降。
3.4其他因素变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关系
粮食本身与其他非粮食或粮食转化类物质的可替代性不强,特别是对于口粮消费来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决定了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但是,由于粮食消费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在饲料和工业用粮上也存在一定的原料可替代性,有关可以影响这种替代性因素的变化也将对粮食消费构成影响。
(1)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对消费品种构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口粮直接消费量中粗粮比重逐步上升,将导致相关细粮品种的下降;北方居民进食大米数量的上升和南方居民进食面粉及其制品数量的上升,也会导致其他相关品种比重的下降。由于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时间过程,这一因素的变化速率并不快。
(2)养殖水平的提高对饲料用粮构成影响。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单位产品所需粮食数量将有所下降,加之今后食草性畜禽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全部饲料用粮的增长幅度将会略低于养殖业产品产量的综合增长速度。
(3)科技发展对转化用粮构成一定影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采用粮食作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门类会逐步增加,所需原料用粮将有一定的提高。
(4)粮食价格的变化对粮食消费构成影响。粮食价格变化对人均直接口粮消费影响不大。但是,一方面不同品种粮食价格的差距过大,势必影响饲料及工业用粮品种上的一定调整;另一方面粮食价格较低或较高,也会促进粮食与其他非粮品种原料的替代应用。同时,当粮价上涨较大时,将会推动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动畜禽蛋奶和水产品价格的上涨,促使城乡居民该类产品消费的下降,增加直接口粮消费量,也反过来促使饲料用粮数量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