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粮区直补 喜悦后的新课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22  
     深秋之际,记者到东北粮仓吉林、黑龙江农村采访。随处可见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堆满了粮食,记者发现,忙碌的农民们在得到直补后却怎么也喜悦不起来。不少群众干部表示,今年粮食丰收了,人努力,天帮忙,中央“一号文件”带来了实惠,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直补等政策带来的好处。吉林省榆树市素有“松辽平原第一仓”的美誉,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5亿斤。该市荣誉村的农民对记者说,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确实好,不仅给我们免了农业税,还给我们发放了粮食补贴、良种补贴,这是破天荒的好政策。但是中央给我们农民直补的好处却让农资价格上涨给“吃掉了”。今年的种子、化肥、农药和柴油价格比往年都贵多了。可气的是在庄稼最要紧的时候,该用的柴油跑几趟还都买不到。榆树市农业局的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全市落实中央“一免三补”政策,兑现到农民手中的资金共计1.35亿元,而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的原因,农民被“吃掉了”1.5亿元。这样算来,农民反而比去年多支出了1500万元。

    新一轮卖粮难可能再现。在吉林梨树市、榆树市和黑龙江海林市、双城市的农村,记者看到农户场院的楼子里、架子上到处都堆放着粮食。不少县市的领导都担心,很可能出现新的卖粮难。究其原因,一是今年粮食价格较低。今年大豆价格每斤只有1.2元左右,比去年每斤低0.4元左右;玉米价格每斤也只有0.3—0.4元。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势所趋,非改不行。粮食收购部门取消了补贴,一些地方在观念上、作风上还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拒收,或者压级压价现象,带来了农民压仓、粮库空仓、农民惜售等问题。今年粮食收购部门收粮的积极性远不如往年,很可能出现前几年谷贱伤农的现象。

    粮食越是丰收,耕地的利用率就越高,农业基础设施则愈显脆弱。在东北农村采访,记者发现,许多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远不能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了制约农业大发展的障碍。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如涵洞、闸门、排涝站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多年来只用不管,遇到洪涝时根本就排不出去;一遇到干旱,水库根本调不出水来,机打井也跟不上。根本达不到旱涝保收,农民要增收纯粹还要靠天帮忙。榆树市的玉皇庙水库、卡查河灌区的设施早已不能正常运转,都急需改造。

    另外,来自基层的农机和农技推广部门还反映,对农业机械化和诸如对各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有待更进一步加强。在东北,农民户均占有耕地都在10亩以上,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而且还能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但一台902型拖拉机主机就得13.5万元,农户根本就买不起。一项适合于机械化耕作的玉米宽窄行耕作技术已经在吉林省农科院里“沉睡”近8年了,至今还没有推广开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