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来对冬小麦产情预期的不同意见
众所周知,2004年夏季收获的冬小麦是于2003年秋冬季播种的,也就是在2003年10月份基本播种完毕。2004年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标题为2003年秋冬播粮食面积减少68.9万公顷。报告指出,据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3年12月底的调查统计,2003年秋冬播粮食面积继续减少,冬前苗情长势总体不如上年,2004年夏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冬小麦种植面积数字方面,报告认为,冬小麦播种面积为1944万公顷(2.92亿亩),比上年同期减少66.7万公顷(1000万亩),减3.3%。分地区看,夏粮主产区除河南、安徽冬小麦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山东、陕西各减11.7万公顷、新疆减8.4万公顷、湖北减7.3万公顷、山西减4.6万公顷、重庆减4.0万公顷。在此后,一些分析专家及媒体多次采用或转载这个报告中的数据。应当注意,2003年10月中旬小麦价格仍较低,山东、河南市场价格在0.60元/市斤左右,东北在0.60元/市斤以下。
2004年2月12日,山西省农调队的一份题为山西省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的报告指出,山西省冬小麦播种面积预计为1028万亩,比上年减少52万亩。
2004年3月19日,河北省农调队的一份题为2004年河北农民种植意向调查的报告指出,为了及时了解今年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河北省农调队在42个国家调查县中抽选了2600个农户,进行了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并根据意向结果,预测了全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趋势。该报告预计夏粮作物冬小麦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减少1.5%,减至3238万亩,其中硬粒小麦的比重由去年的25%上升到了29%,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秋粮作物除薯类比上年增长2.0%外,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玉米减少2.2%,稻谷减少5.3%、谷子减少3.2%、高梁减少4.1%,大豆减少6.2%。
2004年4月26日,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题为调查显示: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调减速度趋缓。报告指出,据 对全国800多个县7万多农户最新种植意向调查,2004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约为9859万公顷(14.78亿亩),比上年略减,减幅0.82%。与前四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相比,减速明显趋缓。粮食种植面积主要减在夏粮上,
早稻和秋粮种植面积有止跌趋稳的迹象。农户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夏粮种植面积2493万公顷(37402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80万公顷(1200万亩),下降3.11%。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1983万公顷(29740万亩), 减少74万公顷(1110万亩),下降3.6%。分地区看,夏粮主产区除安徽、河南两省冬小麦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山东省种植面积减少最多达18.6万公顷(280万亩)。我们注意到,冬小麦种植面积意向调查数据比1月份又有所减少。
2004年4月29日,河南省农调队发布的一份题为2003年河南耕地面积净减100万亩以上的报告认为,据统计:2003年末河南全省能用于种植业的常用耕地面积为10780.83万亩,比上年末净减少113.37万亩,是1970年以来33年间年度内减少耕地面积最多的一年。全省年内新增加耕地面积39.96万亩,年内减少153.33万亩。
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情遥感速报提供的数据认为,除江苏省外,几乎所有小麦主产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均比上年减少。预计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5.06%。
进入2004年6月份以后,冬小麦逐步开始收获,各项分析预测数据开始了明显转折。2004年6月9日,粮油市场
报转载的题为我国夏收小麦预计增产25亿公斤的文章指出,今年我国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截至5月31日最后一次单产监测的结果,预计今年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以上;总产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其中,黄淮海小麦单产比上年增长4.5%左右;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小麦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2.3%、2.8%和1.3%左右。
2004年6月10日,粮油市场报根据5个冬小麦主产省农调队和农业厅的有关数据整理的题为我国主产省小麦全面丰收报道指出,河南小麦总产预计为478亿市斤,增长4.3%,创历史新高。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50万亩,其中小麦面积达到7284万亩,比上年度净增77万亩。山东粮食种植面积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今年山东小麦收获面积达4660万亩,是5年来最多的一年。江苏今年夏粮播种面积2861万亩,比去年略有减少,但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729万吨,比去年增长10亿市斤。今年夏粮大幅增收主要因为农业政策的拉动和粮价的攀升。安徽省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良好,小麦单产和总产较上年都有大幅度提高。河北省小麦种植面积3295万亩,科学的田间管理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预计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可达312公斤,比去年亩增3公斤,总产预计可达102.8亿公斤,同比增加0.9亿公斤,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
2004年6月25日,据路透社转发的题为国家发改委预计我国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产量接近1亿吨的文章指出,2004年冬小麦产量年比增长250万吨。冬小麦占到全国小麦总产量的90%左右。这一预测与农业部早先预测一致。2003年中国冬小麦产量为8060万吨。
到此为止,对冬小麦产量的预期,终于有了结果。虽然对播种面积的分析变化,还有待理清来龙去脉;甚至对2003年因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因素也不应低估;对意向调查和耕地面积统计的科学性亦应反思;对减免农业税政策对未来耕地面积的影响也应尽早作出前瞻性判断。新的形势要求各项有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从而对广大农业生产者、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对决策部门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而准确的信息支持。为此,既需要有关部门以大局为重的团结协作,更需要科学务实的精神,需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态度,需要长期的努力。
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对小麦产量的争论引起人们对粮食种植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消费,以及影响消费的人口因素等问题的思考。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关于耕地问题。由于前几年我国执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再加上各地大规模建立开发区,使农业用地减少较多。但实际上有些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执行并不到位,只是做个样子向上面报个数字就算交差。例如公路两侧植树的情况即如此。所以, 有些被占的耕地恢复起来就比较容易,将插上的几棵稀稀拉拉的树苗一拔就可以重新耕种了。有预计表明,我国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的土地是从哪来的值得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过去粮食不值钱时的一些闲置土地现在重新种了粮食,非法被占土地,容易恢复的退耕土地,效益不好的其他经济作物占地等,恢复了种植粮食作物。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一般是以耕地面积计算的,这样会使原来未在统计范围内的土地浮出水面,以争取得到补贴。据此可以预计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会有相当大幅度的增长,至少在统计数字上是这样。
(二)关于粮食消费问题。谈到粮食消费,首先要了解人口情 况,人口增长,必然导致粮食消费增长。人们最为担心的是除统计数字之外,我国到底还有多少未在册人口。这部分人口要消费多少粮食。如果只按在册人口计算粮食消费,人均粮食消费将被高估,因为在消费总量中没有考虑未在册人口,总量不变,在册人口低于实际人口。反过来分析,如果人均消费汇总后,与总消费量一致,两个方面没有大的出入,那么,事实上存在的未在册人口消费的粮食是从哪来的呢。当粮食消费问题陷入这个无法绕出的悖论之后,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寻找合理的解释。
(三)关于未在统计范围的耕地和人口问题。如果未在册人口的估计可以成立,这些人口必然要消费粮食。如果现在公布的粮食总产量中不包含这部分粮食,就应当寻找这部分粮食的来源。粮食的来源只有从生产方面找出路,而生产粮食必须有耕地。现在的耕地面积已经很有限了,难道还有更多的耕地末在统计之内?可能答案就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黑地”。据一些地方人士讲,北方某省一省的“黑地”就在2000万亩以上。因此,可以大胆地设想,是不是正是这些未在统计范围的耕地所生产的粮食,满足了那些未在册人口的粮食消费?既然两方面均未出现在统计数字中,统计数字在产出和消费两方面各忽略了一个大致相当的值,统计数字依然成立。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估算两个方面大致数字,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可能引发的新变化。
(四)这种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对耕地的争论已有很长时间,但由于没有与粮食消费问题合并讨论,至今没有一致意见。但自2004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较大规模减免税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执行以后,对耕地与粮食消费的关注比较集中。用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的概念很难与补贴政策相衔接和规范。直接的结果可能是耕地面积随补贴政策的落实而逐步扩大,而实际并没有扩大很多。从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是,产量增加的实际数量不象数字所表现的那样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来就有的量。但是人口数字并没有相应调整,因而将导致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失去平衡。表面看粮食增产了,人均消费增加了,实际上却隐藏着另外的问题。反过来看,需要时可以增加的土地,在需要时应当也可以减少,这样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便成为缓冲各种矛盾的无形力量。因此,有理由推测2003年退耕还林力度是否象数字反映的那样强,至少在公路的国道省道两侧有许多树苗是明显摆样子应付检查的,这部分土地生产的粮食是否在统计之内难以说清。
(五)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历史原因,各种数字的误差在所难免,需要解决和能够解决时应当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无法解释市场上发生的新情况。同时也到了各部门密切合作互通信息,将一些基础数据搞准的时候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无疑对国家、对企业、对广大农民都将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