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恢复性上涨,是粮食连续减产,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之后的必然反应,是对几年来粮价过低的校正。尽管粮价涨速较快,涨幅较高,但仍然是合理的,是消费市场能够接受的,更为活跃粮食市场和解决多年多年来粮食经济生活中积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来了契机。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从今年4月份,粮价突然从高价位上开始“硬着陆”,并已产生和正在产生一糸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农民增收势头可能受到抑制。这次粮价上涨始于2003年10月下旬,2004年3月中旬涨幅至最高,然而农民得到的好处不多,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份粮食已在粮价尚未上涨或上涨不多时就已出售完毕。因此,农民只能把增收寄望于今年的粮食生产上。然而,由于粮价从4月份开始大幅回落,令农民对今后的粮价走势产生悲观情绪。我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他们对当前粮价大幅回落表现出的失望和对秋粮生产和价格的困惑。
2、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遭受套牢,正在出现新的亏损。2003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粮价上涨,努力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孰料,粮食市场风云突变,4月份粮食开始不升反降,杂交稻从3月份的86元/百斤出库价格,一路跌至目前的72元/百斤,且交易清淡,致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去年底今年初以较高价位(80-82元/百斤)收购的粮食被紧紧套牢。以合肥地区为例,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去年底今年初收购的4.4亿斤杂交稻滞销,库存成本上升,这部分粮食若在秋粮登场前不能销出,将势必造成大面积亏损。
3、有可能出现新的“卖粮难”。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卖粮难”正在出现,并且有可能引发农民的“卖粮难”。去年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夏粮已获丰收,如果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秋粮增产丰收当可实现。但是,由于目前粮价继续下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滞销,新的亏损正在发生,秋粮收购资金来源、仓容安排以及收购费用的开支都将因此发生困难,将很难做到敞开收购,若如此,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农民“卖粮难”和由农民“卖粮难”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有可能将再度发生。
4、政府财政粮食支出负担加重。其一,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按照政府要求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供收购资金,属于政策性业务,因政策性因素导致的信贷资金沉淀和损失,将由政府财政承担;其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承诺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将要 如期兑现;其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又承诺秋粮价格如果偏低,将指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价收购,其加价由政府财政负担;其四,这部分粮食属于政府行为,入库后如因粮价继续下跌而造成滞销,所发生的保储费用、损耗以及后期销售可能发生的亏损,也应由政府财政负担。如此一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粮食支出负担势必加重,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将会又趋复杂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5、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面临两难抉择。如果秋粮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政府最有可能选择中央和地方储备库按规定的最低价承担敞开收购任务,以期避免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按政府规定最低价敞开收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但是笔者认为,让中央和地方储备库承担按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敞开收购, 其弊端也很明显。一是由于秋粮量大、上市集中,中央和地方储备库的现有仓容和布局,难以满足千家万户卖粮;二是中央和地方储备库承担按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敞开收购,同样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特别是主产区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会遇到很大的难度;三是即使中央和地方储备库做到了按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敞开收购,将造成库存时间、品种和数量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以后的轮换和抛售。
综上所述,当前粮价走势十分关键,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政府应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粮改市场化进程的大局,下决心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力求把粮价在较高价位上保持基本稳定,让其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以推动粮食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近期要加大对2003年度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计划的落实力度,运用储备手段拉动粮食需求,抵托粮价下跌,阻止粮食市场出现疲软。
2、去年以来,各地大量拍售陈化粮,已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央、地方储备库的陈化粮库存压力大为减轻,近期要暂停陈化粮拍售,防止冲击市场和打压粮价。对流人口粮消费市场的陈化粮要坚决收回,并严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
3、适当控制粮食进口。
4、坚持按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原则,科学按排粮食生产和指导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经济质量,促进粮食贸易平衡。
5、在市场粮价较高时,对城镇低收人家庭给予粮食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