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本轮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物价持续上升。如果说本轮宏观调控在控制投资膨胀方面已见显效,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似乎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直到8月份,中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处于5%以上的水平。如果物价继续上涨,则必须实施更加严厉的宏观紧缩政策。
粮价10月将明显回落
物价是否会继续上涨,主要看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否会继续加强。目前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粮价上涨,二是进口原油价格上涨。
国内方面,由于2003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措施,夏粮已获丰收,秋粮丰收在望。国内的粮食供求平衡情况将出现明显改善。
国际方面,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谷物产量将从上个粮食生产年度的18.7亿吨增加到本生产年度的21.3亿吨。而国际谷物可贸易量一般为总产量的10%,即今年国际市场的谷物贸易量可增加2600万吨。由于全球粮食供给增加,国际市场粮价也会下跌。中国2004年的粮食进口估计可达2000万吨左右。
粮价上涨这个自2003年以来最主要的涨价推动因素,目前已是强弩之末。粮价应该在今年秋粮上市后的10月份明显回落,因此预测物价会继续上涨是没有根据的。
油价最迟在明年回落
从进口原油价格方面看,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10月1日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而欧佩克油价9月28日更是达到迄今单日最高油价——每桶43.54美元。国际油价自年初以来已经上涨了60%,而自2001年末以来已经上涨了120%。国际油价上涨已经带动了一系列国际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也成为自去年以来推动中国国内上游产品涨价的重要原因。
但首先必须看到,目前国际油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投机因素推动的,因为即便是中国等国的石油进口需求明显上升,国际石油供求格局目前实际还是供大于求。国际能源总署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石油日产量为8360万桶,而需求量只有8150万桶,产大于需为2.6%。
为平抑国际油价过度上涨,9月14日沙特和科威特作出了在10月份分别每天增产80万桶和20万桶原油的决定。这将进一步增大供过于求的情况。而且,发达国家自2003年以来增加石油储备的工作目前也告一段落,已分别到达石油储备的历史高峰。所以,除非发生大的国际动荡,例如去年的伊拉克战争,国际油价至少在明年将呈现显著回落趋势,我个人估计可能会回落到每桶35美元。
更应关注5年内“通缩”
由于粮价和油价从趋势看都会走低,估计今年中国CPI涨幅应在4%上下,而明年则可能落到3%以下甚至更低。
还应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具有极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越靠近上游产品物价涨幅越大,而靠近下游产品则恰恰相反。例如,剔除食品价格后,工业品的价格涨幅只有1%。许多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今年以来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在下降,例如汽车和通信产品。这说明,工业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反映在各工业部门和产业间的利润再分配。全社会由此调整产业比例,以适应由汽车与住宅所带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变动。因此,上游工业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不会向最终产品显著传递。
从更深一步说,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深入,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显著拉开。有分析说明,199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目前则已达到0.47。这意味着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最终需求将面临长期不足。
中国的本轮“经济过热”主要是被投资需求拉动的。投资在当前是需求,到下一个周期就会变成供给,会使最终需求不足的情况逐步浮现。按投资周期一般有5年时间计算,较明显的供过于求将可能出现在2008年以前,所以从目前到未来5年中,中国在物价形势方面极有可能从目前的“通胀”逐渐转入“通缩”。这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