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是不是特殊重要商品的问题。粮食是特殊重要商品,在我国的粮食白皮书中是这样认定的,在大多数人的判断中也是这样肯定的。但是在前一段时期,特别是粮食购销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甚至有的官员也说,粮食不就是一种食物商品吗?或者说粮食就是一种普通商品。对此,我想用“似是而非的逻辑理论”方法,即用假设缺少了某一要素的后果来判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粮食,会有什么后果呢?在此不作解释,大家也知道粮食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比特殊商品货币、烟叶还重要了。可以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由此可见,在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经济学中有一种增量分析法,也叫边际分析法,即按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每种要素增加一些数量,比较他们的结果何者最有价值。就粮食来说,当粮食已经足够多时,增加或减少一些粮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我看这就是前不久粮食多的时候,有人认为粮食是一般商品的原因吧,由此产生的认识也无可厚非。
二、粮食价格要不要政府干预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就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规定,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市场调节;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实行最低收购价。
对此,有人认为实行最低收购价,与过去制定的保护价没有多大区别,甚至说是变相的一回事。在此我想用需求价格弹性和均衡价格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告诉我们,粮食与消费者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必需品,不会因为价格贵而少吃、价格廉而多吃,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较小的商品。按照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调节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可以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但对粮食这种特殊商品,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不一定是最有利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当粮食过剩时,由供求所决定的粮食均衡价格会较大幅度地下降,从短期来看,这种抑制作用有利于供求的平衡。但由于粮食生产周期较长,当粮食的需求突然增加后,粮食无法迅速增加供给,这就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因而从长期看,粮食价格的波动会不利于粮食的稳定,粮食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稳定的价格。二是,当粮食严重短缺时,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价格会很高,收入水平低的人便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从而不利于社会安定,因而社会也需要粮食价格管制政策来解决这种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供需问题。因此,政府为扶植粮食生产, 必须制定粮食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但在制定价格时,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平价率制定价格,或找包括农民在内的各方代表商定价格。前几年我们用高于市场价很多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设计的原意是全面垄断粮源后,可以用更高的价格推销出去。实际是我国广阔的农村粮食收购市场封闭不住,粮源垄断不了,导致买进容易销出难,出现“肠梗阻”。于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粮食大量超储积压,这就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论述的“非自愿储备”。不符合商品流通一般供求规律,违反了价值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和损失。
三、粮食主渠道怎样巩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粮食流通主渠道。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不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所揭示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和粮食大国,每年粮食流通规模在亿吨以上,粮食供应地域遍布东西南北,且地形复杂,交通困难;粮食受自然条件制约,有丰有歉,难免发生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决定中国粮食市场是个巨大且多变的广阔市场,必须有流通主渠道,辅之以灵活有效的多渠道,才能承担起繁重的粮食流通任务。事实上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粮食流通主渠道。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用行政的手段搞垄断性、特权性的主渠道,需要和接受的是在公平、公正、公开条件下通过竞争形成主渠道。也就是温总理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上说的,要由“计划主渠道”走向“市场主渠道”。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来理解,粮食作为农产品,产品是无多大差别的,产商也是很多的,也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主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巩固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地位。
四、粮食安全如何解决的问题。事物互相联系的理论告诉我们,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流通的安全。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各环节来看,必须每个环节都要安全,才能真正做到粮食安全。因此,国家在狠抓粮食生产,放开粮食市场,加强粮食调控的同时,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储存、运输等作了规范,进一步确保了粮食安全。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按照战略的要求,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依赖他人都是不可取的。但是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粮食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
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五、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早期,国有粮食企业在粮油、饲料的购、销、加、储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从省到县几乎都有米面油饲的加工和购销网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粮食企业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弱化,市场占有率逐渐降低。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粮油产业的进入门槛低,替代能力小,新进入者压力小,增加了一批粮食经营者;二是面对市场经济,粮食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政企不分使一个积极性压抑了多个积极性,也造成了企业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不活。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有的生存环境、作业流程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
照企业再造理论,国有粮食企业必须重新设计流程,改变以往政企不分的管理方式,给企业真正的发展空间。我认为企业再造的关键是选好企业的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应该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对粮食市场应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既有眼前效益,也有长远目标。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我们知道当信息等于零的时候,知识的力量等于零,也就是说有再多的粮食经营知识,没有信息这些知识是没有用的,必须熟悉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必须建设好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单位来讲,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大家的工作热情,将国有粮食企业人多的劣势变为优势。
(作者:刘福元 单位:江西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