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记者发现,展出的玉米、大豆产品多数都是原材料,而加工品相对较少,大豆加工品不到20种,玉米加工品更是不足10种。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其产量也相当可观,广大农民对玉米和大豆可以说是“情深意厚”。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终端产品,很多农民只能卖原料。据吉林省农产品展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文慧介绍,现在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水平非常薄弱,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主要就出在市场上。李文慧说:“很多农民现在都是在卖原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他们没有办法。有的时候就算他们把原材料加工成了成品或半成品,到时候卖不出去,他们还是眼瞅着赔钱。”
尽管粮食“双雄”给农民的效益还不高,但并不是所有的东北农民都在“循规蹈矩”中默默忍受。吉林省永吉县大绥河镇农民张子飙就是最好的例证。1986年秋天,张子飙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当时就琢磨:能不能利用化学分析理论知识,调整玉米分子结构,重排或者调整玉米淀粉分子链,生产出一种口感细腻润滑、味道清香甜爽的新食品呢?从那一年起,张子飙辞去公职,开始把玉米食品做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口感与营养俱佳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玉米特强粉,生产出了玉米方便面、玉米手擀面、玉米水饺、玉米馄饨、玉米挂面等系列食品,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受到了百姓的欢迎。“我为吉林玉米的食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张子飙说,“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不愁找市场。”作为大力推行玉米产品的他也参加了长春农博会。
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处在世界“玉米黄金带”内,玉米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70%以上,玉米商品量年均在1000万吨左右,是我国玉米生产的最大省份;黑龙江省中北部,气候寒冷,适于种植的作物较少,大豆面积已经占耕地面积的50-70%,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大豆生产的收入已经达到35-40%,黑龙江省大豆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占全国大豆面积和产量的三分之一。 对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土认为,目前玉米生产的发展对策应该是:适当减少普通玉米品种的种植面积,严格制止玉米品种的越区种植,培育优质、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的专用玉米品种,增加专用型玉米的种植面积,研究和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玉米加工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高效的精深加工技术。目前,根据市场需求,需研究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利用纳米技术生产淀粉糖和采用高新技术降低燃料酒精成本等深加工相关技术以及玉米终端食品的开发。
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祖伟教授认为,今后东北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应该是:一是要加大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推出高油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二是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三是要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减轻重迎茬危害;四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大豆生产加工的配套技术。同时,要大力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大豆精深加工,积极开拓大豆营销市场。最后,根据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现状,需重点开发大豆纤维、分离蛋白、低聚糖、大豆肽及异黄酮等精深加工技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由此看来,东北的玉米、大豆带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并不一定说真的就没有市场,关键在于怎样去开拓这个市场。“双雄”的崛起需要东北人用心去思考、去研究。东北玉米和大豆深加工应该也能够尽快走出这个困境,使“双雄”之曲由“爱与哀愁”变成“真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