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粮库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大有可为
未来粮食收储形势不容乐观
去年,世界粮食减产、粮食市场处于牛市周期,粮食购销两旺,给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今年,粮食丰收在望,价格大幅回落,一些粮商或存货较多,或因未采取避险手段而亏损严重,同时农发行又严格控制粮食收购资金贷款,使得今年的粮食收购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今年新产小麦上市已两个多月,但其上市量和流通量同比大为降低,粮食市场陷于购销迷茫的境地,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到今年秋粮收购时,某些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因此,在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中,如何维护粮食收储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持市场价格的理性波动,进而保证粮食生产、供应的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
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改革,使粮食收储市场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但市场风险也在提升,特别是农民,有时会因惜售而丧失卖粮良机,而有时又会因卖出过早而减少收益。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就必须帮助农民降低市场风险,增产增收。在这方面,处于改革中的原国有中小粮库,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改革中打开自己的生存空间。
美国农业合作社模式的借鉴
在美国,粮食购销市场虽然由大型粮油集团公司控制,但美国的农场主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组建了大量的农业合作社(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社具有农场主所有、农场主管理、农场主受益的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美国大约200万的农场主中,加入合作社的比例超过80%。近些年,农业合作社通过合并减少数量、扩大规模,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其中,销售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同时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目前全美有2000多个农业销售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在各个地区都拥有大量的谷物转运站(仓库),负责玉米、大豆、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的储存、加工和销售,它们成为农场主走向市场的重要依托。相当数量的农业合作社利用期市为农场主拓宽销售渠道,保证了销售服务的多样化。农业合作社每天向各地的转运站发布现货基差和收购价格信息,而转运站则通过网络为每个家庭农场主提供现货和期货的价格信息服务。鉴于农业合作社在美国农业中的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在很多方面给予了各种优待和扶持。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享受赋税的各种减免待遇。另外,美国政府还建立了专门向农场主和农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的农业信贷合作体系,这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经验对我们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原国有中小型粮库的设备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强化引导与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农民回避市场风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绝大多数农民无法通过相应的市场手段(如进入期市)进行套保。美国的家庭农场一般通过合作社进入期货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依阿华州,有超过50%的家庭农场与所在地合作社签署合同进入期市套保,只有不到10%的农场主自行入市。因此,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对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举足轻重。我们应强化对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引导,并尽快提供政策方面的系统保障。另外,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包括期权)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没有回避市场风险的工具,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营就无法正常开展。在美国,合作社对农场主农产品的收储,除了部分直接通过现货渠道销售外,大部分是在双方签订各种方式的定价合同后,利用期市进行套保操作来进行。通过采取延迟定价、最高价格定价、最低价格定价、远期定价以及以固定基差定价等方式,在每笔现货交易中,合作社都会为农场主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卖期货或期权的套期保值操作,使得农场主在售出作物后,当市场价格对其不利时,都会从期货市场得到相应的补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场主本身就是合作社的股东,这种关系使得双方的合作是长期和稳定的,不会因一时的定价失误而得到损害,因此农场主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农业合作社的运营风险也很小。
总之,充分利用地处乡镇的原国有中小型粮库的资源,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保证粮食购销市场稳定发展、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