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大力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有效盘活当前粮食市场。
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和重要目标,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出台直补和取消农业特产税等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措施,并且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搞活粮食市场。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完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突出了期货市场这个市场化工具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对国内期货市场自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期待和要求。
农民之忧无非是粮食价格不好把握,而影响农民收益的不仅仅是粮食价格问题,还与粮食企业是否能够稳定经营、获取预期利润有关。至少从理论上来讲,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经济功能,可以很好地帮助农民把握粮食价格,帮助粮食企业实现稳定经营的目标。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粮食期货市场应该充分地发挥其功能。这需要在提升粮食期货市场整体素质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粮食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实现农民和粮食企业在进行大宗粮食品种流通时都有相应的期货工具可资利用。
二、进一步挖掘现有粮食期货品种的市场潜力。客观地说,现有粮食期货品种市场功能的发挥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1.期货交易所要在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价格发现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货品种的市场推介(在这方面应注意总结市场推介的经验,及时有效地改变推介方法和内容),吸引更多的粮食企业投身到期货市场中。2.我国期货市场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市场,黑龙江省政府去年发动有关社会力量(包括新闻媒体)宣传和利用连豆期货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地各级政府都应该大力推广粮食期货市场的实时行情信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更多的农民和粮食企业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价值;同时还应该大力推广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市场经营模式,如河南省延津县采取的“订单+期货”模式:当地粮食企业利用在郑州小麦期货市场上的收益对订单农民进行反补,促进农民增收的真正实现。
三、加快期货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领域的法制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健康保障。当前期货市场法制环境严重滞后,成为限制期货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瓶颈,因此不仅应该尽快修订《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而且还应该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
四、国家“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大政方针已定,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调整信贷、外汇、税收、外贸、物流等领域的相关配套政策。期货市场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期货市场要实现稳步发展就必须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相应的配套措施出台。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尽快细化并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