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产利空效应不明显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最新预测,2004/2005年度我国冬小麦产量为8470万吨,春小麦产量为544万吨,小麦总产量将达到9014万吨,比2003/2004年度增产近400万吨。尽管产量问题从前期市场普遍看好的利多因素转变成了制约价格上行的利空因素,但市场对其反应并不明显。郑麦市场主力合约WS411在下跌40点后出现反弹,振荡行情得以延续。
当然今年的增产扭转了国内小麦连续4年减产的形势,其对麦价的长期利空影响无法忽视,这也就意味着后期如果出现上涨行情,其目标可能也无法超过今年3月底、4月初的价格高位。
二、水分偏高不利于形成仓单
去年新麦播种期间黄淮流域的大雨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小麦晚播补种。由于优质小麦本身存在晚播期,因此延期补种的品种基本以优麦为主,反而提高了今年总体小麦的种植品级。由于小麦生长期天气良好,2004/2005年度新麦质量普遍提高。新麦收获前业内人士普遍预期今年新麦平均容重指标将达到730克左右,大部分小麦将达到国标二级。但不巧的是,6月中下旬黄淮流域连降暴雨,对已收割地区的新麦晾晒和未收割地区的新麦成熟、收割影响较大,形成了新麦水分的偏高的现象,降低了小麦的品级。
有关考察报告显示,山东荷泽地区今年新麦色泽暗淡、萌动粒偏高、容重不足,大部分容重在765克左右,达不到国家二级容重标准;并且新麦水分一般在13.5%~14%之间,较达标水分标准12.5%偏高。
另有监测报告称,河南小麦的质量普遍没有市场预期的好。检测结果显示,河南全省符合普通小麦一等标准的占8.2%,二等占14.2%,三等占60.1%,四等以下占17.5%。等内容重合格率99%,水分≤12.5的占54%,不完善率≤10.0%的占81%。
新麦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将影响期货市场上可能形成的仓单数量,这也是新麦上市以后郑商所仓单数量迟迟没有明显放大的原因之一。
三、新麦收购价仍有攀升可能
新麦上市以前,郑州市场的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挫,带动了整个小麦现货市场价格的走低。今年开始实施的市场价收购政策使得新麦上市初期的价格低于前期市场0.75元/斤的普遍预期,仅为0.70元/斤左右。尽管6月中下旬新麦价格出现了小幅上涨,但涨势未能得以维持,7月以后,新麦价格涨势开始趋弱。
新麦上市以后价格无法走高主要是因为今年收购市况清淡,购销双方持观望等待态度的居多。但随着9、10月份需求旺季的到来,新麦收购有望重新活跃。这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没有参与收购的面粉企业将会由于需求旺季的到来加大收购力度;另一方面农民尽管存在惜售心理,但销售的行为最终仍旧无法避免。7月底,新麦价格再次出现小幅上涨,各主产区新产普麦收购价普遍接近0.75元/斤,部分地区接近0.80元/斤。
四、政策性利多浮现
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逐渐加强,货币供应明显紧张,对期货市场上的资金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同时国家对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的现象感到担忧,国储抛售平抑粮价的行为增多。但进入下半年以后,调控效果基本得到了社会肯定,各方对过紧政策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争论开始升温,国家的调控力度可能会有所调整,银根可能会有所放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当前粮食销售工作,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并对中央和地方将集中拍卖储备小麦的传闻做了否定。
上半年由于进口小麦数量同比明显增多,再加上13%进口增值税的减免降低了进口成本,销区的进口小麦对国产优麦价格带来很大压力。据海关统计,2004年1~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达273万吨,同比提高了15倍。如果下半年进口数量继续增加,新麦上市后的国内市场的压力将成倍放大。7月中旬,在夏季中国粮油饲料市场论坛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表示今年我国小麦进口将达600万吨,但其中仅有200万吨投放市场,其余用于补充国家储备,可见进口麦的压力基本不大。
综合以上分析,在对小麦价格有重要影响的基本面因素当中,新麦上市可能产生的利空效应目前来看已经基本消化,下半年随着需求旺季的到来,各种利多因素将逐渐发挥作用。从目前郑麦市场的走势来看,主力合约WS411正在目前形成的收敛三角形中积蓄能量,行情启动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