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瞭望东方周刊:吉林粮库437万吨巨额亏库调查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7-29
一份有关吉林省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盘查报告,已由吉林省农业发展银行(下简称吉林农发行)向银监会吉林分局火线低调呈报。

  初步的核查结果显示,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亏437万吨,如果折合成1.5元/公斤的市场价,意味着农发行约65亿粮食收购专项贷款“人间蒸发”!而农发行的贷款是中央直接调拨再贷款。
 
  《瞭望东方周刊》同时获悉,此事已惊动中国银监会。银监会将于8月委托吉林银监局调查吉林农发行。

  “粮食企业严重账实不符,亏库数量较大,挤占挪用问题突出。”一位知情人悄悄告诉记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吉林奔波多日,辗转拿到的这份报告,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

  “截至国家确定的核查实点2004年3月31日,吉林省粮食局的自查报表数据,企业统计账面粮食数量261.7亿公斤,企业实际清查粮食数量206.1亿公斤,账实差额是55.6亿公斤,其中粮食损耗29.6亿公斤,粮食销售未入账25.6亿公斤。

  其中未入账的部分包括:挤占挪用14.8亿公斤,正常销售10.8亿公斤,因灾借粮0.4亿公斤。

  按照粮食企业自查结果,农发行核查的情况是:截至2004年3月31日,银行台账(即银行账面)库存数量250.6亿公斤,实有库存205.5亿公斤,比银行台账少45.1亿公斤。

  在银行台账大于企业实际库存的粮食数量中,粮食销售出库没走账9.4亿公斤,占账实差额的16.3%,挤占挪用9.3亿公斤,占账实差额的16.2%,粮食损耗34.4亿公斤,占账实差额的59.8%,因灾借粮0.4亿公斤,占账实差额的0.7%,其他4亿公斤占账实差额的7%。

  此次库存核查剔除没有发生资金损失的粮食销售没走账等项目13.8亿公斤,其中包括销售没走账9.4亿公斤,因灾借粮0.4亿公斤,其他原因4亿公斤,实际亏库数量为43.7亿公斤。

  也就是说,吉林省的粮库账实不符,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亏437万吨,占实有库存的五分之一多。如果折合成1.5元/公斤的市场价,意味着农发行约65亿粮食收购专项贷款“人间蒸发”!

  德惠菜园子乡东窗事发

  “粮库出大事了,从第一把刷子到第八把刷子,好几个头儿都被逮到大狱里去了。”

  “粮库内部以权谋私,32个囤子,9000吨粮食,只有上面一层是粮食,底下全部是稻壳。”

  这是吉林省德惠市菜园子乡两个月以来满城风雨的焦点事件。菜园子乡粮库承担着地方专项储备粮和商品周转粮库存的职责。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这里呆了几天,问及此事,乡民无人不知。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美丽富饶的松辽平原腹地,地处吉林、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中间。德惠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年粮食产量125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七位。该市被国家命名为粮食生产先进市、菜篮子工程先进市、中国松花江大米之乡和中国肉鸡之乡。

  德惠市下辖23个乡、镇,其中菜园子乡粮食年产量在德惠位于前三名。

  “菜园子乡就巴掌大的地方,粮库出的这档子事没有不知道的,粮库的领导倒了9000吨粮食,据说还开了1000多吨的‘大头票’,今年粮食行情最好,如果按市场价1.5元/公斤换算,这就是1000多万元!”当地群众说。

  当地人把虚报粮食收购数量,套取国家粮食收购贷款和补贴这一手段称为开“大头票”。

  “这‘大头票’是2002年以前就开了。”记者辗转从菜园子乡粮库一知情者处了解了这一事件的大致轮廓。

  2004年4月,吉林省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清查粮库。凡纳入全省粮食统计报表的所有国有粮食企业各种性质的粮食库存均在核实范围之内,包括粮库、加工厂、军供站、供应企业、饲料企业和在省外的企业等。核实内容包括:截至2004年3月末库存统计账面数量、实物数量、未处理损失损耗数量、粮食已出库统计未走账数量和亏库数量及原因。

  其间,有群众举报菜园子乡粮库干部私自倒卖粮食,随后有长春市农发行和粮食局的调查小组查证此事;5月初,菜园子乡粮库主任左振明、副主任张磊等11人已经被德惠市公安局逮捕,目前长春市检察院已介入此事。

  据了解,菜园子乡粮库职工212人,正常年度每年最少收购粮食3万吨,2003年由于农发行未给其发放专项贷款未收购粮食,粮库里全部是2003年以前的陈化粮。

  “储备粮不管中央还是地方,要进入市场,必须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拍卖,私自卖是违法的,这叫轮库;有轮出有轮进,如果亏空了,允许有4个月的时间轮进。如果高价的时候私自抛出去,它的风险就是轮不进来,因为再收购时若价位很高它买不进来了,买进来就亏了,农发行来查库的时候库是空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一位业内人士推测。

  菜园子乡粮库现任主任李玉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库存是必须天天查的,出粮、发粮也都要由当地农发行有关人员监督,农发行的信贷员隔三差五都要来一趟。”

  为什么事隔2年之后“大头票”才暴露出来?如果没有粮库的内部群众举报,外界恐怕仍然无从得知粮库到底有多少粮食?为什么事隔如此之久才东窗事发?
      当记者表示想具体了解粮库的这起腐败事件的细节时,李玉林表示不愿多谈。
“靠山吃山,靠粮吃粮,这种情况在下面粮库多了,都是粮耗子!”当地人说。
      粮食黑洞有多大
      事实上,菜园子乡粮库所暴露的制度漏洞问题,只是整个粮食系统的一个缩影。

  来自吉林农发行的这份报告一并显示,亏库量最大的地区正是长春地区,占全省亏库总量的55.2%。“亏库问题集中反应在省内粮食主产区,其中长春24.1亿公斤,四平6.3亿公斤,松源4.4亿公斤,吉林市3.8亿公斤,白城3亿公斤,这5个地区亏库量占全省亏库总量的95.2%。”

  记者从长春粮食局了解到,长春地区粮食库存为50亿公斤,此次亏库数额是24.1亿公斤即241万吨,占整个长春地区粮食库存近一半。

  吉林的这次粮库清查工作中还暴露了部分企业为了套取资金采取的各种手段,比如粮食不入账,虚作销售业务;收购环节让水提等,即粮食收购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的粮食含水量的等级标准入库,而是高于规定的水分等级标准入库,以获得超储补贴,致使企业非合理损失损耗增加;仅长春地区,6年来因提让水收购亏库约7.4亿元左右。

  事实上,这一轮全国粮库清查工作始于今年春天,粮食企业的库存清查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且力度非比寻常。

  2004年2月25日,国家粮食局在厦门召开全国粮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振邦明确强调,围绕服务于粮食流通中心工作,严肃查办案件。其中重点包括:擅自动用中央或地方储备粮,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和粮食动用命令,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或在粮食统计工作中虚报库存,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案件;乘改革之机,暗箱操作,违反规定处理、侵吞国家或企业资产,中饱私囊的案件等。

  “国家粮食局要求夏粮入库以前必须查实粮库。”一位地方粮食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2004年3月31日,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进一步摸清粮食库存数量、质量情况的指示,确保粮食宏观调控措施,国家粮食局以明传电报发出《关于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库存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粮食部门于4月初开始进行全面的粮食库存清查工作,先由粮食企业进行全面自查,在自查基础上再由省内组织复查,复查面不低于当地总库存的20%。

  与此同时,为督促各地更好地完成清查工作任务,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六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对部分省(区、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抽查。

  检查的范围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的商品周转粮、地方储备粮和中央储备粮。检查内容一是粮食库存数量是否账实相符;二是库存粮食的收获年度情况、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库存质量情况;三是安全储粮情况检查。 

  按照各部门和单位共同确定的库存抽查方案,联合工作组分3批对15个省(区、市)进行库存抽查。第一批抽查省份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第二批抽查6个省;第三批重点抽查主销区。具体抽查库点随机确定。

  4月中旬,联合工作组即开始对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库存抽查工作;5月中旬,在完成第一批对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库存抽查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工作组开始对辽宁、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北、重庆、云南和贵州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企业库存情况进行检查。

  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曾二次北上东北粮库调研,密切关注吉林、黑龙江粮库的实际摸底情况。众所周知,吉林、黑龙江、辽宁号称东北大粮仓,产量和储备量都很大,是国家粮食供求的“蓄水池”,承担着全国大部分销区的粮食供应。其中,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一直居全国首位。

  “全国的粮食库存的需求量就押在东三省、河南这几个主产区呢。”有关粮食专家强调。

  显而易见,这一轮粮库清查工作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源于粮改在即,国有粮食企业的全面改革箭在弦上;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粮食价格上涨也是重要因素。

  粮食关天

  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问题在中央高层的视野里不断升温。

  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1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下半年部署的十大重点经济工作之首就是围绕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达到历史峰值51230万吨之后,几乎逐年走低,2003年总产量降至43067万吨,比1998年下降了15.9%;人均产量也由412.4公斤降至333.3公斤。

  从2003年10月开始,已经多年基本保持平稳的中国粮食市场,突如其来地出现了粮食涨价现象,到2004年4月、5月,主要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33.9%、32.3%。

  粮食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商品,粮食价格的波动很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它的价格上涨必然带动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水产品等价格的上扬,“联动”一举拉高了食品价格。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食品价格仍然是主导着CPI(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而在食品价格分类子项中,涨势迅猛的首推粮食价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曾撰文指出,2003年,中国粮食库存不足年度销售量的30%,处于1974年以来最低水平,由于粮价的上涨推动CPI上升1.4%。

  今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4.4%,又创出本轮上扬行情的月度新高。食品价格在CPI中占有三分之一权重,5月份这一价格上涨11.8%,仅此就拉动CPI上涨3.9%左右。

  同时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CPI累计已同比上涨3.3%。超出了年初确定的上涨3%的调控目标,进入了非通胀与通胀的“边缘地带”,各界均高度警惕。

  “目前各部门各方面都很紧张,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粮食价格的走势。”多位粮食专家纷纷表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位部门负责人说:“粮食企业造假手段太多了,账实不符肯定避免不了,再查它也查不清楚,这靠农发行一家也解决不了。”说起这些,这位部门负责人也显得很无奈。

  “粮食这个东西太特殊,也太复杂,全国每一个乡都有粮站,每个粮站粮库可能还不只一个,现在都是以粮站为基本核算单位,很难监控,存到最后这种漏洞不可避免。”崔晓黎认为。

  “粮食部门紧张是因为它想捞一把,如果跌破收购时的粮价,粮食卖不出去,就都要送到国家粮库里了;农发行紧张,因为这些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都押着农发行的专项贷款呢,它有坏账的风险;而农发行的专项贷款是央行的再贷款,只要它有粮,即使跌破底价,央行也必须得掏这笔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如是说,“这就是一个连环套!”

  “关键是农发行的钱不能总是央行的再贷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主任谢杨认为,“这等于是老百姓的储蓄存款,没粮了可以再生产,钱没了只有通货膨胀,整个负担要全社会来负担。这比粮食的风险更大,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

  “现在的一些国营粮库和奸商是一回事。”多位专家如是感叹,“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比粮袋子更重要!粮食问题不严管,会出大事!”

  “现在库里到底有多少粮食,天知道!”粮食系统的专家说。《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林一水/长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