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目前新收小麦后熟期未过,优麦内在品质存在一定变数,压制了现货收购价。一般来说,从6月中旬小麦收获后,小麦的内在品质需要经过后熟期才能稳定,在这期间小麦的内在质量还在变化,一般来说是越变越好。新麦的后熟期一般普通白麦为50-60天,优质专用小麦为80-90天。强麦收获后稳定时间一般在6-7分钟,仅相当于质量较好的硬质小麦,在没有过后熟期之前新收优麦能否达到强麦标准尚不确定,有些小麦存在过了后熟期后质量仍达不到强筋小麦标准的情况,因此新麦收购时强麦与硬麦价差并不明显。
二是与目前国内新麦现货市场属于买方市场有关。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没有检验设备(一套检验设备需要上百万元的成本),检验费用比较高,因此往往卖货的人并不知道小麦的真正品质。特别说明的是在两个合约的运行过程中,强麦仓单品种大部分与硬麦品种是重叠的,二者都是优良品种种出的小麦,都是现货意义上的优质小麦,粮食部门由于在收购时只能确定强筋小麦的品种和外在质量,如外观、黑胚率、不完善粒、容重等,却无法确定强筋小麦的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即无法确定强筋小麦的内在品质),因此粮食部门收购时价格相差不大。但在销售环节是两个价而且价差呈扩大趋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过了后熟期后品质稳定了,内在品质高的就可以卖一个好价。从仓单压力来看,后熟期主要对9月合约有影响。
三是国内主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都存在品种退化现象,这也使得新麦收购方不敢贸然高价收购。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很多,但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品质稳定的品种只有10多个。从郑商所交割库的交割预报情况看,今年预报较少。从山东济宁交割库看,今年强麦的预报仓单虽然多一些,但是较去年还是减少很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强麦品质的退化。今年检测的强筋小麦主要是降落数值和拉伸面积达不到标准。国内优麦品种内在品质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优麦不能优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我国近期进口小麦成本降低,很大程度上也对国产优麦市场上涨形成压力。由于国家取消进口小麦增值税的政策延至年底,加之近期国际海运费下降,其进口成本(不考虑检验及港杂费)较免税之前降低13%,约合220-230元/吨,这使得国内小麦当前价格与进口小麦价格之间的差距十分有限。从品质要求看,当前国产小麦优质小麦对进口小麦的替代能力仍有差距。我国进口小麦成本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国产优麦市场行情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