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种粮热中的冷思考- 咬定市场不放松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7-13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凸显出多年来少见的新气象、新热潮。从东北、华北到西北,从中部地区到华南广阔的田野上,“春耕种粮”热潮滚过广袤富饶的原野,滚过星罗棋布的乡村。各地求真务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配合春耕种粮的农业政策纷纷出台:

  在有“中国粮仓”之称、全国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之一的黑龙江省,今年对农民直补金额将高达18.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在增加220万亩的基础上,总面积达到1.2亿亩,计划增产粮食30亿~40亿公斤。黑龙江省省政府在给全省农民的公开信中把配套的农业政策规定得详细具体。另一个农业粮食重省吉林将国家的大政策迅速细化到地方,年内实施的政策措施将使全省农民直接受益30多亿元,减轻负担14.78亿元。内蒙古自治区把粮食直补的范围由东四盟扩大到全区,由玉米扩大到小麦和水稻,由占粮食风险基金的30%提高到44%,粮食面积恢复到6200万亩。在东部地区的江苏省规划采取8项措施,种植水稻农户今年享受每亩直补20元,落实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今年实现省内粮食自给。在中部农业大省江西,确定早籼稻最低收购保护价140元/百公斤,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达到4800万亩以上。同处中部地区的粮食大省安徽,把粮食直补资金增加到6.91亿元,把农民的农业税降低到5%以内,对种植早稻每亩补10元,对粳稻、中籼稻每亩补15元。粮食大省湖北,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增加到5.66亿元,对早籼稻实行保底价格收购。与湖北相邻的湖南省已落实粮食计划面积7146万亩,比上年扩大352万亩,增长50%。省政府出台7项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位于西南区的农业粮食重省四川确定对稻谷、小麦和玉米进行补贴,直补粮食量定为40亿公斤,标准为0.13元/公斤。位于关中平原的陕西定出5000万亩粮播面积、粮食总产100亿公斤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推出了最严格的保护耕地政策。综合全国情况,总计有13个粮食主产省、区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对优质专用小麦、高油大豆、优质水稻、专用玉米进行补贴;有16个省、区、市的66个县实施农机补贴,中央财政资金共安排4000万元;另外,国家还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用于直补农民。所有这些令人鼓舞,一阵多年见所未见的声势浩大的种粮热潮在粮食产区兴起。更令人鼓舞的是,几天前传来夏粮丰收的喜讯,夏粮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预计小麦单产平均提高10公斤以上,总产增长25亿公斤以上,增幅约3%。预计全国夏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高达1.4亿亩,比上年扩大1510万亩,增长12.5%。面对从粮食主产区频频传来的丰收捷报,自然充满喜悦。

  然而,在丰收的喜悦中需保持冷静和清醒。经济发展总有其客观规律,像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比较效益规律等等。经济决策者、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尊重规律、驾驭规律、制定政策和制度。面对当前的“种粮热潮”,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冷静观察和思考”,或者叫作“对种粮热的冷思考”。

  近来,从各方面传来信息,随着“春耕种粮”热的温度急升,出现了一些确实需要冷静观之和冷静思之的现象。有的地方外出打工的农民批量返乡,在东北、江西,批量返乡的农民成了农村过去10年来从未出现的新鲜事。还有的地方,粮种价格骤然飚升,在江西,今年稻种就比前几年价格高出了10%,优质稻种1公斤卖到8~10元,专利品种1公斤卖到26元。“种粮热”也使许多地方的耕地变得抢手,各地土地承包价格都有不同幅度上涨,在东部地区甚至出现闹“地荒”的现象。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把已经废止多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指令性计划当作“法宝”重新抬出,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种植指标,完不成者要追究责任?还有的地方为了落实粮食增产指标,不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而是“弃优质粮”,大面积改种产量高、质量差的粮食品种。甚至有一些地方把改善生态、调整结构与保障粮食安全对立起来,把已经成功调整作物的农地又恢复为粮田。凡此种种新情况和新现象,需加“冷分析”和“冷思考”。

  先冷静地回顾一段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两次以40%以上的增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且不分品种和质量。两次行政性大提价,并未使价格杠杆充分发挥出扶优抑劣的作用,生产出的大量劣质粮滞销积压,成为造成“三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再对前面所述的近来的新情况和新现象进行一些冷静的评析和思考。

  (一) 关于价格机制。

  它是市场经济机制中最核心的机制。它的瞬息变化既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又是灵敏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信号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价在可控幅度内的升降是正常的,不应也不必大惊小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粮价长期低迷,农民增收困难,企业压力沉重。国家曾经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把市场粮价促升上去,但都奏效不大。从2003年10月以来,粮价逐步有所上涨。对于此次粮价波动,见仁见智,反应各异。有的看法有失冷静,以为粮食“出大问题”了。这种看法还未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中解脱出来,粮价稍有波动就心里发毛。但是,从市场经济观念和近几年市场粮价行情出发,这次市场粮价上扬是合理的复归,对发展粮食产业会注入动力。至今,粮食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人们也无需担心,对迄今的粮价涨幅,消费者在心理和支付能力上是有承受能力的。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和避免出现在过去曾经多次出现的产销脱节,产品不适销对路,形成沉重“包袱”的现象,还是应该坚持以市场供求为主形成价格。这里,对今年出台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谈点粗浅意见。根据稻米产销供求状况,确定对今年早籼、中稻和晚稻分别实行1.4元/公斤、1.44元/公斤和1.5元/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格。这种价格运用得好,既可发挥促进生产增长的作用,又可发挥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但一定要明确由中央财政负担可能产生的价差,以避免出现曾经产生过的那种把亏损转嫁给粮食企业的现象。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