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粮食价格的走牛有三个主要原因。1、由于生产周期长,直到2005年粮食产量不太可能大幅提高。2、进口粮食已经比国内粮食贵,例如,包括运输费用,进口小麦每吨要比国内小麦贵40美元。3、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不会反对高一点的粮价。
由于食品消费在CPI中的份额高,而且粮食和肉价之间关联度高,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工业品的通缩压力依然很大,但是坚挺的粮食价格将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中国的CPI中的食品价格涨幅从2002年的0.5%上升到2003年的8.1%。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受粮价和肉价上涨的驱动,而后两者又共同发力。因为中国农民主要用粮食作饲料喂养家畜。为什么粮价仍将高企?芽与高峰时的1999年相比,2002年的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下降了10.5%和8.1%。基于同中国官员的交流,我们认为2003年粮食产量将从2002年的水平上再降6-7%。
降幅看来小了,但是中国农民和他们的家畜就要消费粮食产量的大约60-65%,而政府通常要拿4000-5000万吨左右(大约总产量的10%)作储备粮。因此,市场的商品粮食只有总产量的25-30%,而接近总产量15%的减产将显著影响整个供需格局。
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趋于减少的原因主要有3个:1、产品价格因素。在最近的上涨之前,中国粮价持续走低与全球的周期相吻合。例如,中国的小麦价格基本追随芝加哥期市价格,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以及流通体制的疲弱,中国的价格总是有更长的滞后性。2、农民收入因素。种粮回报低导致农民种植像水果等经济作物,因此减少了粮食的播种面积。3、政府政策因素。自从1998年起,政府在一些地区(主要在黄河和长江的上游)实行了旨在遏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的退耕还林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粮价高企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支撑:
首先,生产周期长。即使中国农民意识到粮价可能上扬而增加粮食生产,只有到2004年秋天才能实现产量增长。我们认为低效的流通体制导致粮价的上涨主要体现在流通层面而并没有使农民受益。然而,如果农民没有意识到上扬的粮价将增加2004年晚些时候的种植面积的话,大部分的增产粮只能冲击2005年的市场。即使农民愿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他们也需要1到2年将过去另作它用的土地再恢复种粮。
基于我们与政府官员的交流,我们估计2003年的粮食总产量将从2001-2002年的4.6亿吨左右下降到4.3亿吨,而1998-1999年高峰时的产量为5.3亿吨。即使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我们将发现设想2004年的粮食产量超过4.5亿吨是困难的。年粮食需求量是4.8-4.9亿吨,我们认为,粮食产量要达到这个水准将需要几年的时间并需要新的投资。我们估计政府的粮食库存已经降到2亿吨之下(1.5亿吨左右是粮食库存的最低水平),需求鸿沟将不得不通过进口添平。
鉴于今年夏收的粮食是在去年粮价上涨前播种的,今年粮食夏收可能再度减少。我们认为粮价可能在今年5、6月份粮食产量(特别是小麦)低被证实时强劲上扬。在我们看来,这将引发通货膨胀率的急剧攀升。
其次,强劲的国际价格。国际市场(以芝加哥期货市场为代表)在漫长的价格下降周期之后,农产品的价格在反弹,因此近期国际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实,中国粮食购买量的显著增加(以及随后的下降)成为国际粮价急剧上升(以及随后的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今后几年中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可能达到3000-4000万吨,而且只能通过进口满足。考虑到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是2.2亿吨左右,中国的进口量对国际粮价影响巨大——而国际粮价又反过来推升国内粮价。
与市场的预期相反,中国小麦与国际市场的价差从1999年初的高60%到略微低一点儿(去年11月份低7%)。现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价格为每吨150美元,而随着船运费的提高,小麦从美国运到中国的运费大约每吨是40美元。这意味着小麦进口到中国的到岸价是每吨190美元(人民币1600元)左右。加上增值税,批发市场上进口小麦的价格每吨将超过人民币1800元,比每吨1400元左右的国内平均批发价要贵很多。因此我们认为增加粮食进口对降低中国的粮价作用不大。
第三,政府政策。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而粮价高企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农民。考虑到通过配额制度对进口进行严格控制,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不可能允许进口猛增而导致国内粮价下滑。
我们认为粮价上涨最大的经济影响将是通货膨胀率的急速上升。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这个阶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食品在人们的消费中的比重依然很大。事实上,农村家庭通常消费他们自己种植的粮食,而这种情况粮食不是作为现金开销来统计的,因此食品消费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要比数据显示的大得多。
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分项细目显示,主要是食品类消费推动了CPI的上涨(正如过去20年每一次通货膨胀期的情况一样)。在食品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肉和粮食。因为在中国粮食是家畜的主要饲料,因此粮价的波动对肉价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