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上涨两个月后,猪价“熄火”,近期多家猪企公布9月出栏情况,因猪价下降幅度不及出栏增量,多家猪企9月销售收入仍保持环比增长的态势。
10月以来,猪价再度呈现“逢节必跌”魔咒,节后猪价持续“滑坡”。财联社记者多方采访获悉,目前行业再度陷入亏损状况,在当前需求疲弱和供给过剩的背景下,业内多位人士对后市表示悲观,养殖场现金流日益趋紧,猪企资金、业绩再度承压。
节后A股上市猪企陆续披露9月生猪销售数据,虽然9月猪价较8月环比下降,但多家猪企“以量补价”,销售收入环比上涨。
其中,大北农、新希望、唐人神、温氏股份9月出栏量环比提升,分别出栏49.81万头、137.21万头、37.77万头、226.49万头,出栏量环比增长10.49%、4.36%、37.30%、5.62%。
值得一提的是,傲农生物9月出栏量创出新高达到61.1万头,但9月末公司生猪存栏却较2022年12月末减少24.78%。公司表示,根据行情形势,今年上半年起生猪总存栏方面优化低效育肥单位、适当降低总存栏规模,并推进降本工作。生猪出栏量变动系自去年以来提高育肥配套比例,育肥出栏量变化与之前留苗投苗节奏相关。
少数企业月度出栏量环比减少,牧原股份、天邦食品和*ST正邦9月分别出栏537.3万头、48.67万头、33.30万头,环比下降5.27%、8.75%、32.06%。
对于9月出栏量环比下降,牧原股份解释称,公司9月份销售生猪较8月份下降约30万头,属于月度间的正常波动。2023年公司预计出栏生猪6500万-7100万头,1-9月已出栏生猪4700.9万头,目前来看,公司有信心完成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目标。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管亚镭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大多数集团猪企生猪销售量较8月有所增量,根据Mysteel统计的208家重点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及商品猪存出栏量数据,9月份规模场出栏量环比增加5.76%,同比增加20.98%;中小散出栏量环比减少2.85%,同比增加25.17%;综合来看,养殖企业出栏量9月份环比增加5.5%,同比增加21.09%。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长期低迷,三季度生猪价格短暂回归成本线以上仅两个月,9月中旬以后猪价再次“熄火”,长期亏损使得市场普遍担忧猪企资金链。
今年上半年,上市猪企总负债不降反升,20家上市猪企的总负债已从1月份的4363亿上升至4565亿元,半年增加202亿元,平均负债率高达68.47%,部分猪企负债率甚至超过80%。
以牧原股份为例,2023年中报货币资金规模较一季报有所回落,但短期借款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货币资金为175.53亿元,短期借款453.34亿元,资产负债率60.06%。
高负债叠加低猪价,猪企现金流是否安全,已成为当前投资者关注重点。
日前,牧原股份回应:“今年第三季度随着猪价的上涨,每个月经营性现金流为净流入。养殖企业的猪舍、生物资产占比较大,且不易作为抵押品,所以短期的信用贷款在整体负债中占比较大,这是行业的特定现象。公司会根据外部环境及生产经营情况做好现金流管理,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公司会逐步降低杠杆水平,持续优化财务结构。”
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已有上市猪企出售资产获得现金流补充。天邦食品近期拟再次出让不超过30%的史记生物股权,交易对价不超过16.5亿元,新希望自去年下半年起向关联方陆续出售多个养殖场。
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已有养殖场现金流达到崩溃边缘,生猪养殖长期入不敷出,养殖日子越来越难过,如果继续亏损到明年上半年,不排除到时有二三成企业退出,过半企业会选择被动减产,综合实力雄厚的猪企或许还能咬牙坚持。”
节后猪价再次放量下跌,多位行业人士对当前市场表示悲观,产业信心不足,近期仔猪价格持续下跌。
管亚镭进一步表示,经历过几年非瘟疫情及行业长期亏损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散养户退出养殖行业,实际仔猪外购补栏需求较之前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原因是集团企业虽然自年初开始淘汰能繁母猪产能,但去化进度缓慢,整体上母猪产能仍超保有量,仔猪自繁自养表现的比较充足,外购需求减弱。按照商品猪的生长周期来算,当前7kg的断奶仔猪会在5.5-6个月后进行出栏,正好对应年后3月份的需求淡季,近两年同期猪价都处于严重亏损阶段,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偏悲观也会影响仔猪的需求。